雅砻江新龙水电站近坝右岸倾倒变形体失稳模式及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倾倒变形失稳模式及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倾倒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3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页 |
2.2 区域地质 | 第20-26页 |
2.2.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24页 |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4-26页 |
2.3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6-32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7-29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2.3.4 物理地质现象 | 第30-31页 |
2.3.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 第32-45页 |
3.1 倾倒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分区 | 第32-40页 |
3.1.1 倾倒变形体形态特征 | 第32-36页 |
3.1.2 倾倒变形体分区及破坏特征 | 第36-40页 |
3.2 倾倒变形体成因机制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倾倒变形体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40-43页 |
3.2.2 倾倒变形体成因机制及失稳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45-54页 |
4.1 岩体质量分级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45页 |
4.2 潜在滑动面强度参数取值研究 | 第45-49页 |
4.3 变形体稳定性的极限平衡计算分析 | 第49-54页 |
4.3.1 蓄水前倾倒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2 正常蓄水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52页 |
4.3.3 水位骤降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倾倒变形体稳定性的FLAC3D数值分析 | 第54-81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5.2 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 第56-79页 |
5.2.1 变形体蓄水前不同工况下数值分析 | 第56-66页 |
5.2.2 变形体蓄水后不同工况下数值分析 | 第66-76页 |
5.2.3 变形体蓄水后水位骤降工况数值分析 | 第76-79页 |
5.3 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