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地方高校 | 第14页 |
2.1.2 研究生资助制度 | 第14-15页 |
2.1.3 发展性资助制度 | 第15-16页 |
2.2 关于研究生发展性资助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16-17页 |
2.2.2 ERG需求理论 | 第17-19页 |
第3章 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X大学为例 | 第19-25页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3.1.2 问卷的设计 | 第19页 |
3.1.3 问卷的发放 | 第19-20页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0-25页 |
3.2.1 关于研究生资助整体状况的调查 | 第20-21页 |
3.2.2 关于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基本情况的调查 | 第21-23页 |
3.2.3 关于研究生学术科研及“三助”岗位的资助情况调查 | 第23-25页 |
第4章 地方高校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 第25-30页 |
4.1 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4.1.1 奖助学金制度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 | 第25-26页 |
4.1.2 助学贷款覆盖面小、利用率低 | 第26页 |
4.1.3“三助”岗位培养功能较弱 | 第26-27页 |
4.1.4 缺乏对研究生精神和心理帮扶 | 第27-28页 |
4.2 地方高校完善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4.2.1 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 第28页 |
4.2.2 研究生的多样化资助需求是现实基础 | 第28-29页 |
4.2.3 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内在动力 | 第29-30页 |
第5章 国内外研究生资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30-38页 |
5.1 国内高校研究生资助制度的经验做法 | 第30-33页 |
5.1.1 北京大学研究生资助制度的经验与举措 | 第30-31页 |
5.1.2 郑州大学研究生资助制度的经验与举措 | 第31-33页 |
5.2 国外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33-38页 |
5.2.1 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5.2.2 英国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35-38页 |
第6章 地方高校完善研究生发展性资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7页 |
6.1 推进奖助学金制度建设,凸显发展性资助效果 | 第38-41页 |
6.1.1 明确资助理念和功能定位,加强资助宣传力度 | 第38页 |
6.1.2 实施差异动态性资助,实施资助倾斜 | 第38-39页 |
6.1.3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助标准和公开透明的评定程序 | 第39-40页 |
6.1.4 完善奖助学金的管理、监督和评估机制 | 第40-41页 |
6.2 重视助学贷款的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保障作用 | 第41-42页 |
6.2.1 增设多种助学贷款项目,提高专业化水平 | 第41页 |
6.2.2 放宽助学贷款条件限制,提高贷款政策的针对性 | 第41-42页 |
6.2.3 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助学贷款回收率 | 第42页 |
6.3 改进“三助一辅”岗位运作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 第42-45页 |
6.3.1 设立基于学科差异的导师资助基金 | 第42-43页 |
6.3.2 建立专项基金和培训制度,成立专业化的管理部门 | 第43-44页 |
6.3.3 岗位设置应结合专业特点 | 第44-45页 |
6.4 其他方面的建议 | 第45-47页 |
6.4.1 构建“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 | 第45页 |
6.4.2 研究生应正确认识自身需求,追求自我全面发展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附录:关于研究生资助制度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