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S银行信用风险计量及评价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页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2-14页
    1.4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第16-24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16-18页
        2.1.1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第16-17页
        2.1.2 信用风险计量的理论第17-18页
    2.2 研究现状第18-24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3页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23-24页
3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实施要求及现实意义第24-28页
    3.1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的基本背景第24页
    3.2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的具体要求第24-25页
    3.3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应用的现实意义第25-28页
        3.3.1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有助于S银行提升资本运用效率第25页
        3.3.2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有助于S银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第25-26页
        3.3.3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可以促进S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第26页
        3.3.4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可以增强S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第26-27页
        3.3.5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有助于S银行的国际化第27-28页
4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前后信用风险计量比较第28-38页
    4.1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前的信用风险计量第28-29页
        4.1.1 权重法的基本原理及资产分类第28页
        4.1.2 权重法下信用风险的计量要求第28页
        4.1.3 权重法的优缺点第28-29页
    4.2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后的信用风险计量第29-34页
        4.2.1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原理及资产分类第29-30页
        4.2.2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素第30页
        4.2.3 内部评级法下信用风险的计量要求第30-31页
        4.2.4 S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主要过程第31页
        4.2.5 S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具体特点第31-32页
        4.2.6 S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组织结构第32-33页
        4.2.7 S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权限管理第33-34页
    4.3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前后计量的差异分析第34-38页
        4.3.1 实施条件差异第34页
        4.3.2 资产分类差异第34-36页
        4.3.3 资产损失判定标准差异第36-38页
5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的具体应用及评价第38-56页
    5.1 S银行对客户的内部评级第38-43页
        5.1.1 S银行对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第38-41页
        5.1.2 S银行对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第41-43页
    5.2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的具体应用第43-49页
        5.2.1 Z公司整体情况第43-44页
        5.2.2 重要指标分析第44-49页
        5.2.3 信用等级认定第49页
    5.3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的成效和综合评价第49-56页
        5.3.1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应用的成效第49-51页
        5.3.2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应用的局限第51-53页
        5.3.3 S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信用风险计量的综合评价第53-56页
6 完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下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的对策和建议第56-58页
    6.1 加大内部评级偏离度考核,强化内部评级规范性第56页
    6.2 完善数据系统建设,确保内部评级审慎性第56-57页
    6.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内部评级专业性第57页
    6.4 不断适应新业务,推动内部评级优化升级第57-58页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7.1 研究的结论第58页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58-60页
        7.2.1 研究的不足第58页
        7.2.2 研究的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犬冈下肌止点损伤修复模型建立与早期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下一篇:中华按蚊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及抗药性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