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史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概述 | 第12-18页 |
1.3.1 LiCoO_2 | 第13-14页 |
1.3.2 LiNiO_2 | 第14-15页 |
1.3.3 LiMn_2O_4 | 第15-16页 |
1.3.4 富锂正极材料 | 第16页 |
1.3.5 三元材料 | 第16-17页 |
1.3.6 LiFePO_4 | 第17-18页 |
1.4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5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结构 | 第19页 |
1.6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热稳定性 | 第19-20页 |
1.7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充放电过程 | 第20-21页 |
1.8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充放电过程中的过渡金属的价态变化 | 第21-22页 |
1.9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 | 第22页 |
1.10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中Ni/Mn的排序(有序或无序) | 第22页 |
1.11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11.1 固相法 | 第23页 |
1.11.2 溶胶-凝胶法 | 第23页 |
1.11.3 Pechini法 | 第23-24页 |
1.11.4 共沉淀法 | 第24页 |
1.11.5 喷雾干燥法 | 第24页 |
1.11.6 熔融盐法 | 第24页 |
1.11.7 水热方法 | 第24页 |
1.11.8 脉冲激光沉积方法 | 第24-25页 |
1.12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掺杂改性 | 第25-28页 |
1.12.1 Na~+掺杂 | 第25页 |
1.12.2 Cu~(2+)掺杂 | 第25页 |
1.12.3 Mg~(2+)掺杂 | 第25-26页 |
1.12.4 Co~(3+)掺杂 | 第26页 |
1.12.5 Cr~(3+)掺杂 | 第26-27页 |
1.12.6 Al~(3+)掺杂 | 第27页 |
1.12.7 Nb~(5+)掺杂 | 第27页 |
1.12.8 F~-掺杂 | 第27-28页 |
1.13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包覆改性 | 第28-32页 |
1.13.1 碳包覆 | 第28-29页 |
1.13.2 金属氧化物包覆 | 第29页 |
1.13.3 锂化合物包覆 | 第29-30页 |
1.13.4 电极材料包覆 | 第30页 |
1.13.5 贵金属包覆 | 第30-32页 |
1.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Ni/Mn无序的LiNi_(0.5)Mn_(1.5)O_(4-δ)Ni/Mn有序的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比较及其原因探究 | 第33-43页 |
2.1 盐岩相 | 第33-34页 |
2.2 电化学性能(室温和高温) | 第34-37页 |
2.2.1 室温(25℃) | 第35-36页 |
2.2.2 高温(55℃) | 第36-37页 |
2.3 微观尺度 | 第37-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TiO_2的表面修饰对LiNi_(0.5)Mn_(1.5)O_4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83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3-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54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45-48页 |
3.2.2 材料的表征 | 第48-49页 |
3.2.3 扣式电池的装配 | 第49-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81页 |
3.3.1 XRD | 第54-56页 |
3.3.2 SEM | 第56-57页 |
3.3.3 TEM | 第57-58页 |
3.3.4 STEM | 第58-60页 |
3.3.5 STEM-EDS | 第60-61页 |
3.3.6 电化学性能 | 第61-70页 |
3.3.7 倍率性能 | 第70-71页 |
3.3.8 过渡金属离子溶解 | 第71-73页 |
3.3.9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73-75页 |
3.3.10 完全充电态的样品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75-76页 |
3.3.11 讨论 | 第76-77页 |
3.3.12 XPS研究循环前后的极片的表面成分 | 第77-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纳米尺寸的高价过渡金属氧化物表面修饰LiNi_(0.5)Mn_(1.5)O_4的相关研究 | 第83-115页 |
4.1 | 第84-92页 |
4.1.1 纳米Nb_2O_5粉末浸泡在HF溶液中 | 第84-87页 |
4.1.2 MoO_3粉末浸泡在HF溶液中 | 第87-89页 |
4.1.3 WO_3粉末浸泡在HF溶液中 | 第89-91页 |
4.1.4 Ta_2O_5粉末浸泡在HF溶液中 | 第91-9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2-96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92-93页 |
4.2.2 材料的表征 | 第93-9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96-113页 |
4.3.1 XRD | 第96-97页 |
4.3.2 SEM | 第97-98页 |
4.3.3 XPS | 第98-102页 |
4.3.4 STEM | 第102-105页 |
4.3.5 电化学性能 | 第105-110页 |
4.3.6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110-111页 |
4.3.7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111-112页 |
4.3.8 过渡金属溶解 | 第112-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自放电现象的研究 | 第115-135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115-11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6-11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7-133页 |
5.3.1 完全充电态的LiNi_(0.5)Mn_(1.5)O_4半电池/全电池在室温/高温条件下储存过程中的开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 第117-121页 |
5.3.2 在高温下储存之后,再重新在室温下进行充放电循环 | 第121-125页 |
5.3.3 自放电测试前后的电极表征 | 第125-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7页 |
发表文章,申请专利与参加会议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