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对比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第13页 |
1.1.1 铜绿假单胞菌 | 第13页 |
1.1.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第13页 |
1.2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13-15页 |
1.3 细菌的金属内肽酶 | 第15页 |
1.4 细菌的细胞壁 | 第15-19页 |
1.4.1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 | 第16页 |
1.4.2 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的合成 | 第16-17页 |
1.4.3 细胞壁外膜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 第17-19页 |
1.5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19-20页 |
1.6 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4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5页 |
2.2.1 质粒小剂量提取 | 第25-26页 |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铜绿假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4 电转化 | 第27页 |
2.2.5 酶切和连接 | 第27-28页 |
2.2.6 琼脂糖凝胶核酸片段回收纯化 | 第28页 |
2.2.7 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 | 第28页 |
2.2.8 基因敲除实验 | 第28-31页 |
2.2.9 敲除突变体互补体的构建 | 第31页 |
2.2.10 铜绿假单胞菌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31页 |
2.2.11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第31-32页 |
2.2.12 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检测突变体的生长情况 | 第32页 |
2.2.13 外膜稳定性和外膜完整性 | 第32页 |
2.2.14 氨节青霉素裂解实验 | 第32-33页 |
2.2.15 果绳感染实验 | 第33页 |
2.2.16 白菜实验 | 第33页 |
2.2.17 运动性实验检测 | 第33-34页 |
2.2.18 基因报道子发光强度检测 | 第34页 |
2.2.19 粘附性实验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5-53页 |
3.1 PA0667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35-42页 |
3.1.1 PA0667的基本信息 | 第35页 |
3.1.2 基因PA0667敲除突变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3.1.3 敲除突变体互补体的构建 | 第36页 |
3.1.4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第36-37页 |
3.1.5 PA0667对外膜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6 突变体PAO1(A0667)生长情况的检测 | 第38-40页 |
3.1.7 突变体在几种青霉素结合蛋白中的表达检测 | 第40-41页 |
3.1.8 氨苄西林(Ampicillin)裂解实验 | 第41-42页 |
3.2 PA0667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1 中国白菜细菌感染实验 | 第42-43页 |
3.2.2 果蝇感染实验 | 第43页 |
3.2.3 PA0667对Swarming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PA0666-PA0667操纵子功能的初步探索 | 第44-47页 |
3.3.1 PA0666-PA0667敲除突变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3.3.2 PAO1(△0666-0667)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第45页 |
3.3.3 PA0666-0667外膜稳定性与完整性实验检测 | 第45-46页 |
3.3.4 PAO1(△0666-0667)白菜实验检测 | 第46-47页 |
3.4 基因PA2734功能的研究 | 第47-53页 |
3.4.1 基因PA2734基本信息 | 第47页 |
3.4.2 PA2734敲除突变体的构建 | 第47页 |
3.4.3 PA2734敲除突变体的互补体构建 | 第47-48页 |
3.4.4 PAO1(△2734)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第48-49页 |
3.4.5 PA2734运动性检测 | 第49-50页 |
3.4.6 PAO1,PAO1(A2734)中检测发光报道子PilD,fliC的表达 | 第50-51页 |
3.4.7 粘附性实验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