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作用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2章 双作用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第16-30页 |
2.1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 第16页 |
2.2 结构分析 | 第16-17页 |
2.3 离合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分析 | 第17-20页 |
2.3.1 摩擦片烧损 | 第17-18页 |
2.3.2 离合器发抖 | 第18页 |
2.3.3 打滑及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 第18-20页 |
2.4 设计计算 | 第20-27页 |
2.4.1 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 第20-21页 |
2.4.2 关键技术参数的相关计算 | 第21-23页 |
2.4.3 双作用离合器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 第23-27页 |
2.5 建立双作用离合器模型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主离合器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30-42页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运行平台的确定 | 第30页 |
3.2 离合器总成的数值分析 | 第30-34页 |
3.2.1 离合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2 合理的划分单元网格 | 第32-34页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4页 |
3.2.4 求解 | 第34页 |
3.3 主离合器总成静力学分析 | 第34-35页 |
3.4 离合器总成模态数值分析 | 第35-37页 |
3.5 碟簧的非线性分析 | 第37-40页 |
3.5.1 碟簧的模态分析 | 第37-39页 |
3.5.2 碟簧的谐响应分析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双作用离合器的数值可靠性分析 | 第42-58页 |
4.1 可靠性分析引论 | 第42-43页 |
4.2 灰关联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4.3 可靠性参数的确定 | 第44-48页 |
4.3.1 确定可靠性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4.3.2 量化评定系数,优选评定指标 | 第45-48页 |
4.4 灰关联分析法 | 第48-52页 |
4.4.1 样本数值处理 | 第48页 |
4.4.2 求差序列与极差 | 第48-49页 |
4.4.3 关联系数序列与关联度 | 第49-52页 |
4.5 广义灰关联分析法 | 第52-55页 |
4.5.1 绝对灰关联法与相对灰关联法 | 第52-53页 |
4.5.2 综合灰色关联法 | 第53-55页 |
4.6 综合数据分析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双作用离合器总成试验 | 第58-64页 |
5.1 分离特性试验 | 第58-60页 |
5.2 总成耐久性试验 | 第60-61页 |
5.3 碟簧载荷特性检测试验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