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日德河流域生态用水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生态用水研究理论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香日德河流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2页 |
2.1 流域自然资源概况 | 第18-21页 |
2.1.1 河流 | 第18-19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9页 |
2.1.3 气候 | 第19-20页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20-21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2.2.1 人口及其分布 | 第21页 |
2.2.2 农业生产 | 第21页 |
2.2.3 牧业 | 第21-22页 |
第3章 香日德河流域水资源分析 | 第22-35页 |
3.1 降水分析 | 第22-26页 |
3.1.1 降水时间特征分布 | 第22-23页 |
3.1.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 第23-24页 |
3.1.3 降水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 第24-26页 |
3.2 蒸发和湿润系数 | 第26-27页 |
3.3 地表水资源分析 | 第27-30页 |
3.3.1 径流时间特征分布 | 第27-28页 |
3.3.2 Mann-Kendall 突变分析 | 第28-29页 |
3.3.3 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4 枯水径流 | 第30页 |
3.4 地下水资源分析 | 第30-31页 |
3.5 水资源总量 | 第31页 |
3.6 水资源质量评价 | 第31-32页 |
3.7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第32-33页 |
3.8 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用水关系 | 第33页 |
3.9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生态用概念、水类型界定和计算理论 | 第35-44页 |
4.1 生态用水概念 | 第35-36页 |
4.2 生态用水类型的划分 | 第36-38页 |
4.3 生态用水计算理论基础 | 第38-44页 |
4.3.1 水量平衡 | 第38-39页 |
4.3.2 林木蒸散发 | 第39-44页 |
第5章 香日德河流域生态用水计算与分析 | 第44-55页 |
5.1 森林、草地及农田生态用水量计算 | 第44-49页 |
5.1.1 植物系数计算 | 第44-47页 |
5.1.2 流域潜在蒸散量 | 第47页 |
5.1.3 林草及农田生态用水计算 | 第47-49页 |
5.2 河道内生态系统用水量计算 | 第49-50页 |
5.2.1 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 | 第49页 |
5.2.2 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 | 第49-50页 |
5.3 湖泊生态用水 | 第50-51页 |
5.4 流域生态用水总汇 | 第51-52页 |
5.5 现状生态用水分析 | 第52-55页 |
5.5.1 生态用水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5.5.2 降水平衡分析 | 第53-55页 |
第6章 香日德河流域生态需水预测与分析 | 第55-60页 |
6.1 香日德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第55-56页 |
6.1.1 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
6.1.2 流域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 第56页 |
6.2 生态需水量计算与分析 | 第56-60页 |
6.2.1 流域生态需水预测 | 第56-57页 |
6.2.2 流域生态需水分析 | 第57-58页 |
6.2.3 降水平衡分析 | 第58-60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