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二级余热回收换热器改造设计及强化传热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余热回收技术 | 第10-11页 |
| 1.3 沸腾传热 | 第11-15页 |
| 1.3.1 沸腾曲线 | 第11-12页 |
| 1.3.2 气泡动力学 | 第12-14页 |
| 1.3.3 临界最大热通量 | 第14-15页 |
| 1.4 强化传热 | 第15-21页 |
| 1.4.1 强化传热机理 | 第15-16页 |
| 1.4.2 沸腾强化传热技术发展 | 第16-17页 |
| 1.4.3 沸腾强化传热技术 | 第17-21页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新型余热回收热交换器热力模型及工艺计算 | 第22-38页 |
| 2.1 换热器运行工况及介质物性参数 | 第22-23页 |
| 2.2 换热器热力计算模型 | 第23-30页 |
| 2.2.1 管内膜传热系数 | 第23-25页 |
| 2.2.2 管程压力降 | 第25-26页 |
| 2.2.3 管外沸腾传热系数 | 第26-28页 |
| 2.2.4 壳程压力降 | 第28-29页 |
| 2.2.5 总传热系数和换热面积计算式 | 第29-30页 |
| 2.3 改造前合成氨余热回收换热器工艺计算 | 第30-32页 |
| 2.4 改造后合成氨余热回收换热器设计计算 | 第32-34页 |
| 2.5 软件校核计算 | 第34-3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新型余热回收热交换器流体诱导振动分析 | 第38-50页 |
| 3.1 流体诱导振动概述 | 第38-41页 |
| 3.1.1 振动的机理 | 第38-41页 |
| 3.1.2 振动的判定依据 | 第41页 |
| 3.2 流体诱导振动分析与评价 | 第41-49页 |
| 3.2.1 改造前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分析计算 | 第41-45页 |
| 3.2.2 改造后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分析计算 | 第45-4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T型翅片管沸腾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 第50-69页 |
| 4.1 物理模型 | 第50-58页 |
| 4.1.1 两相流计算模型 | 第50页 |
| 4.1.2 控制方程 | 第50-51页 |
| 4.1.3 壁面传热传质机理 | 第51-54页 |
| 4.1.4 两相流相间传输模型 | 第54-58页 |
| 4.2 求解设置及边界条件 | 第58-60页 |
| 4.2.1 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 4.2.2 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 4.3 T型翅片管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 4.4 光滑管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4.5 T型翅片管沸腾强化传热及压降分析 | 第63-67页 |
| 4.5.1 单一流速下传热及压降分析 | 第63-65页 |
| 4.5.2 不同流速下传热及压降分析 | 第65-66页 |
| 4.5.3 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 | 第66-6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5.1 总结 | 第69页 |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