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起诉阶段瑕疵实物证据补救规则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刑事瑕疵证据概述 | 第12-22页 |
(一)瑕疵证据 | 第12-16页 |
1.瑕疵证据的概念 | 第12-13页 |
2.瑕疵证据的类型 | 第13-14页 |
3.瑕疵证据的特征 | 第14-16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20页 |
1.相关证据概念简析 | 第16-18页 |
2.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辨析 | 第18-20页 |
(三)瑕疵实物证据 | 第20-22页 |
二、瑕疵实物证据补救规则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一)瑕疵证据补救规则 | 第22-24页 |
(二)瑕疵证据补救方式 | 第24-26页 |
(三)瑕疵证据补救规则正当性分析 | 第26-29页 |
1.对瑕疵证据不直接排除之依据 | 第26-27页 |
2.对瑕疵证据进行补救的法理和现实基础 | 第27-28页 |
3.对补救不能的瑕疵证据予以排除之理由 | 第28-29页 |
三、我国瑕疵实物证据补救规则立法及司法现状 | 第29-37页 |
(一)我国立法现状考察 | 第29-31页 |
1.立法规定 | 第29页 |
2.立法存在的缺陷 | 第29-31页 |
(二)我国司法实践现状考察 | 第31-37页 |
1.司法实践现状概览 | 第31-33页 |
2.运行中的问题 | 第33-37页 |
四、补救规则运行困境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主观认识层面 | 第37-39页 |
1.我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 | 第37页 |
2.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与诉讼意识不高 | 第37-38页 |
3.检察机关偏重打击犯罪的理念 | 第38页 |
4.部分法官对侦控机关的纵容 | 第38-39页 |
(二)客观现实层面 | 第39-40页 |
1.严峻的司法现状下侦控机关办案压力大 | 第39-40页 |
2.“流水线”诉讼结构与司法体制的影响 | 第40页 |
(三)配套机制层面 | 第40-42页 |
1.辩方发挥的制约作用十分有限 | 第40-41页 |
2.制裁手段缺失使得外在压力不足 | 第41-42页 |
五、瑕疵实物证据补救体系之建构 | 第42-51页 |
(一)补救原则之选择 | 第42-45页 |
1.真实性原则 | 第42-43页 |
2.法定性原则 | 第43-44页 |
3.以证质证优先原则 | 第44-45页 |
(二)补救规则之完善 | 第45-49页 |
1.完善实体要件 | 第45-47页 |
2.完善程序设计 | 第47-49页 |
(三)配套制度之保障 | 第49-51页 |
1.检察引导侦查机制 | 第49-50页 |
2.保障辩护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