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互通式立交设置及出入口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2-16页
    1.2 研究综述第16-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山区互通式立交选址选型与主线平纵组合的研究与探讨第25-50页
    2.1 山区互通式立交特点分析第25-27页
    2.2 相关工程实践第27-34页
        2.2.1 主线指标受限,合理利用地形布设互通第28-29页
        2.2.2 四格互通与服务区同址建设第29-30页
        2.2.3 互通位置影响路线总体方案第30-31页
        2.2.4 把握路网布局,分析交通来源及组成,选择互通位置第31-32页
        2.2.5 互通形式的灵活多样第32-33页
        2.2.6 停车区新颖布局与设计第33-34页
    2.3 选址选型的原则探讨第34-36页
        2.3.1 加强路网及交通量调查与分析第34-35页
        2.3.2 加强互通方案的比选第35页
        2.3.3 掌握规范指标的核心,保证行车安全第35-36页
        2.3.4 互通式立交的型式灵活多样第36页
    2.4 高速公路平纵组合研究第36-48页
        2.4.1 平纵面线形组合的型式第38页
        2.4.2 平纵面线形组合的特征第38-40页
        2.4.3 平纵面线形组合合理性的判断标准第40-42页
        2.4.4 平纵面组合技术指标分析第42-47页
        2.4.5 平纵组合路段“平包竖”适用性分析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出入口与隧道洞门的距离研究第50-96页
    3.1 隧道洞门与互通式立交分、合流点距离的影响因素第51-56页
        3.1.1 交通量及服务水平第51-52页
        3.1.2 隧道洞门与互通立交分、合流点间交通流特性第52页
        3.1.3 主线上各车道车头时距的影响第52页
        3.1.4 运行速度第52-53页
        3.1.5 交通管制第53页
        3.1.6 交通标志第53-54页
        3.1.7 心生理特点第54-55页
        3.1.8 驾驶舒适性第55-56页
    3.2 互通式立交出口分流点与隧道洞门间距离计算模型第56-80页
        3.2.1 眼睛适应亮环境的适应距离第56-61页
        3.2.2 反应距离第61-64页
        3.2.3 识别距离第64-65页
        3.2.4 决策视距第65-66页
        3.2.5 标志识认距离第66-70页
        3.2.6 换车道距离第70-75页
        3.2.7 立交起、终点与分、合流点的距离分析第75页
        3.2.8 隧道洞门与互通式立交分流点距离分析第75-78页
        3.2.9 互通式立交合流点与隧道洞门之间需求距离分析第78-80页
    3.3 立交与隧道洞门距离不足的改进措施-第80-94页
        3.3.1 互通式立交方案措施第80-81页
        3.3.2 隧道安全保障设施设计第81-93页
        3.3.3 隧道管理运营措施第93-94页
    3.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四章 基于车道变换的立交最小净距模型第96-113页
    4.1 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的特点及互通式立交净距的界定第97-99页
        4.1.1 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的特征分析第97页
        4.1.2 互通式立交净距的界定第97-99页
    4.2 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影响因素第99-101页
        4.2.1 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第99页
        4.2.2 两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路段交通流特性第99-100页
        4.2.3 主线各车道交通管制方式及车道数的影响第100页
        4.2.4 主线各车道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第100页
        4.2.5 主线各车道车辆车头时距的影响第100页
        4.2.6 交通标志的布置第100-101页
        4.2.7 驾驶舒适性要求第101页
        4.2.8 经济因素、周围土地利用和环境景观第101页
    4.3 两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模型分析第101-107页
        4.3.1 净距模型分析第102页
        4.3.2 参数分析第102-107页
    4.4 实例分析第107-111页
        4.4.1 项目概况第107-108页
        4.4.2 参数标定第108-110页
        4.4.3 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1页
    4.5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五章 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匝道长度研究第113-126页
    5.1 服务区匝道组成形式及其特点第114-116页
        5.1.1 服务区匝道组成及形式第114页
        5.1.2 服务区匝道的设计速度和场区速度第114-116页
    5.2 服务区入口匝道长度计算第116-121页
        5.2.1 服务区入口匝道的减速过程分析第116-117页
        5.2.2 服务区入口匝道长度计算模型第117-118页
        5.2.3 服务区入口匝道长度计算第118-121页
    5.3 服务区出口匝道长度计算第121-125页
        5.3.1 服务区出口匝道的加速过程分析第121页
        5.3.2 服务区出口匝道长度计算模型第121页
        5.3.3 服务区出口匝道长度计算第121-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7-128页
    6.3 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一、主要科研项目第135页
    二、主要发表论文第135页
    三、主要发明成果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磁铁矿料沥青混合料微波特性与路用性能研究
下一篇:广西公路养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自治区沿海公路管理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