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导论 | 第12-3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1.1.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全局的一部分 | 第12-14页 |
1.1.2 政府制定的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范围与目标 | 第14-16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几个难点问题 | 第16-18页 |
1.2.2 关于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方向 | 第18-19页 |
1.3 理论资源 | 第19-29页 |
1.3.1 传媒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1.3.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1.4 研究目标与基本研究命题 | 第29-3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4.2 基本研究命题 | 第30-3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总体分析框架 | 第31-3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5.2 总体分析框架 | 第31-33页 |
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 第33-41页 |
2.1 非时政类报刊的生存现状 | 第33-38页 |
2.1.1 体制与机制问题制约报纸产业化发展 | 第33-34页 |
2.1.2 内容同质化问题明显 | 第34-35页 |
2.1.3 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 | 第35-36页 |
2.1.4 人力资源已形成瓶颈 | 第36页 |
2.1.5 社会影响力呈下滑趋势 | 第36-38页 |
2.2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动因分析 | 第38-41页 |
2.2.1 符合向其固有属性回归的规律 | 第38-39页 |
2.2.2 顺应我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 第39页 |
2.2.3 满足自身改革图变的愿望 | 第39-40页 |
2.2.4 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整的大形势 | 第40-41页 |
3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走过的历程 | 第41-54页 |
3.1 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 | 第41-46页 |
3.1.1 完善新闻出版业的退出机制 | 第42-43页 |
3.1.2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要在2012年内完成 | 第43-44页 |
3.1.3 明确新闻传播产业的经济属性 | 第44页 |
3.1.4 明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目标 | 第44页 |
3.1.5 全面部署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 | 第44-45页 |
3.1.6 明确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 | 第45-46页 |
3.2 改革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 第46-54页 |
3.2.1 以行业报为代表的非时政类报刊面临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 第46-48页 |
3.2.2 行业报率先试水体制改革 | 第48-52页 |
3.2.3 行业报体制改革获得的经验 | 第52-54页 |
4 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迄今历程的剖析 | 第54-69页 |
4.1 突破与进展 | 第54-59页 |
4.1.1 为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累了经验 | 第55-56页 |
4.1.2 初步探索了法人治理和党的领导相结合的道路 | 第56-57页 |
4.1.3 “双转型”: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齐头并进 | 第57-58页 |
4.1.4 总编辑的地位和职责初步明确 | 第58-59页 |
4.2 改革的桎梏与难题 | 第59-69页 |
4.2.1 思想观念上的徘徊:克服历史的惯性同样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 第59-61页 |
4.2.2 范围界定模糊:社会共识难以代替法律性定义 | 第61-62页 |
4.2.3 “出资人”不明确:制约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性问题 | 第62-64页 |
4.2.4 管办纠结:坚持党管媒体与政企分开初衷难以协调 | 第64页 |
4.2.5 人员安置最敏感:身份转换涉及补偿保险等多种因素 | 第64-66页 |
4.2.6 清产核资问题:繁杂琐碎耗时耗力 | 第66-69页 |
5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以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为例 | 第69-85页 |
5.1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的动因与过程 | 第69-71页 |
5.1.1 为何要改 | 第69-70页 |
5.1.2 改革过程 | 第70-71页 |
5.2 中国文化报社体制改革中的亮点 | 第71-81页 |
5.2.1 认识透彻,早改早受益 | 第71-72页 |
5.2.2 敢于探索,不回避问题 | 第72-74页 |
5.2.3 行动到位,不搞翻牌公司 | 第74-80页 |
5.2.4 目标明确,资产快速增值 | 第80-81页 |
5.3 中国文化报体制改革带来的启示 | 第81-85页 |
5.3.1 改革就是要打破“两不靠”的尴尬局面 | 第81-82页 |
5.3.2 从单一机关报向综合传媒集团嬗变 | 第82页 |
5.3.3 整合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 第82-85页 |
6 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未来路径探析 | 第85-104页 |
6.1 充分回归非时政类报刊的产业属性 | 第86-94页 |
6.1.1 客观认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实质与内涵 | 第86-89页 |
6.1.2 坚持既定的改革目标 | 第89-90页 |
6.1.3 着力实现微观机制改造 | 第90-91页 |
6.1.4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 第91-92页 |
6.1.5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92-94页 |
6.2 充分培育非时政类报刊的核心竞争力 | 第94-99页 |
6.2.1 确立独特的受众定位 | 第94-95页 |
6.2.2 树立权威的公信力形象 | 第95-96页 |
6.2.3 树立独特的品牌理念 | 第96页 |
6.2.4 打造全面专业的传媒人才梯队 | 第96-97页 |
6.2.5 提升报纸的策划营销水平 | 第97-98页 |
6.2.6 放松资本管制,扩大办刊的物质基础 | 第98-99页 |
6.3 充分盘活非时政类报刊的人力资本要素 | 第99-104页 |
6.3.1 当前我国非时政类报刊人才结构情况 | 第100-101页 |
6.3.2 构建优秀传媒人才队伍的措施 | 第101-104页 |
7 结语 | 第104-105页 |
附录: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相关政策 | 第10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