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云推送服务的自适应性移动僵尸网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僵尸网络模型研究 | 第13-20页 |
2.1 僵尸网络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13-18页 |
2.1.1 基于IRC协议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14-15页 |
2.1.2 基于HTTP协议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15-16页 |
2.1.3 基于P2P协议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16-17页 |
2.1.4 基于DNS协议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17-18页 |
2.2 僵尸网络的健壮性 | 第18页 |
2.2.1 隐蔽性和匿名性 | 第18页 |
2.2.2 加密机制与认证机制 | 第18页 |
2.2.3 网络发现机制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移动僵尸网络模型 | 第20-27页 |
3.1 移动僵尸网络的构建 | 第20-22页 |
3.1.1 移动僵尸网络的注册流程 | 第20-21页 |
3.1.2 移动僵尸网络的控制模型 | 第21-22页 |
3.1.3 移动僵尸网络的构建算法 | 第22页 |
3.2 典型的移动僵尸网络 | 第22-25页 |
3.2.1 基于SMS的移动僵尸网络 | 第23页 |
3.2.2 基于URL通量的移动僵尸网络 | 第23-24页 |
3.2.3 基于C2DM推送服务机制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基于混合云推送的命令与控制机制 | 第27-44页 |
4.1 国内外的推送服务研究 | 第27-29页 |
4.1.1 谷歌推送GCM的工作机制 | 第27-28页 |
4.1.2 个推推送Gexin的工作机制 | 第28-29页 |
4.2 推送服务的性能 | 第29-35页 |
4.2.1 推送服务的网络传输模型 | 第29-31页 |
4.2.2 推送服务的传输安全性 | 第31-32页 |
4.2.3 推送服务的API服务器信息 | 第32-34页 |
4.2.4 推送服务器详细信息 | 第34-35页 |
4.3 Botmaster端详细设计 | 第35-38页 |
4.3.1 混合云推送客户端设计 | 第36页 |
4.3.2 混合云推送服务端设计 | 第36-38页 |
4.4 Bot端详细设计 | 第38-43页 |
4.4.1 移动僵尸命令详细分析 | 第38-40页 |
4.4.2 流量自适应算法的详细设计 | 第40-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44-59页 |
5.1 推送服务的性能分析 | 第44-53页 |
5.1.1 心跳包流量分析 | 第45页 |
5.1.2 心跳间隔时间 | 第45-46页 |
5.1.3 心跳流量速率分析 | 第46-47页 |
5.1.4 推送服务的连接可复用性 | 第47-48页 |
5.1.5 延迟性分析 | 第48-50页 |
5.1.6 安全性分析 | 第50-52页 |
5.1.7 数据压缩比分析 | 第52-53页 |
5.2 移动僵尸网络模型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53-58页 |
5.2.1 可行性分析 | 第53-55页 |
5.2.2 隐蔽性分析 | 第55-57页 |
5.2.3 实时性分析 | 第57-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5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