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47页 |
1.1 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1.1 活化法 | 第19-20页 |
1.1.2 模板法 | 第20-24页 |
1.1.3 多孔炭材料的氮掺杂 | 第24-28页 |
1.2 多孔炭材料在能量储存和CO_2捕获的研究进展 | 第28-45页 |
1.2.1 多孔炭材料在储氢中的应用 | 第28-34页 |
1.2.2 多孔炭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34-41页 |
1.2.3 多孔炭材料在CO_2捕获的应用 | 第41-4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5-47页 |
2 基于铁负载活性炭的多孔炭材料的气体吸附性能 | 第47-56页 |
2.1 引言 | 第47-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2.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2.3.1 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2.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2.3.3 储氢性能 | 第53页 |
2.3.4 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基于壳聚糖炭材料在气体吸附和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56-71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3.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3.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3.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3.3.3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 第62-63页 |
3.3.4 储氢性能 | 第63-66页 |
3.3.5 氧化碳吸附分离性能 | 第66-68页 |
3.3.6 电化学性能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邻苯二胺基炭材料在能量储存和CO_2吸附的应用 | 第71-84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4页 |
4.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4.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74-75页 |
4.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75-76页 |
4.3.3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 第76-78页 |
4.3.4 储氢性能 | 第78-79页 |
4.3.5 氧化碳吸附分离性能 | 第79-81页 |
4.3.6 电化学性能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基于精氨酸的炭材料在能量储存和CO_2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84-95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5.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84-85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4页 |
5.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86-87页 |
5.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87-88页 |
5.3.3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 第88-90页 |
5.3.4 储氢性能 | 第90页 |
5.3.5 二氧化碳吸附分离性能 | 第90-93页 |
5.3.6 电化学性能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RuCo纳米颗粒负载含氮多孔炭催化水解氨硼烷的研究 | 第95-105页 |
6.1 前言 | 第95-9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6.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96-97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4页 |
6.3.1 形貌分析 | 第98-100页 |
6.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100页 |
6.3.3 催化氨硼烷水解性能 | 第100-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7 MnO_2负载多孔炭材料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 第105-113页 |
7.1 前言 | 第10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7.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105-106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7.3.1 形貌分析 | 第107-108页 |
7.3.2 结构表征 | 第108-109页 |
7.3.3 孔隙结构分析 | 第109-110页 |
7.3.4 电化学性能 | 第110-11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8.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8.2 创新点摘要 | 第114页 |
8.3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附录A 吸附热计算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