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强对流天气特征初步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前言 | 第9-10页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3-25页 |
·雷暴的分布特征 | 第13-15页 |
·雷暴时间分布特征 | 第13-14页 |
·雷暴空间分布特征 | 第14-15页 |
·龙卷的分布特征 | 第15-17页 |
·龙卷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龙卷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短时强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8页 |
·冰雹的分布特征 | 第18-23页 |
·冰雹的时间分布 | 第18-21页 |
·冰雹的空间分布 | 第21-22页 |
·降雹连续分布 | 第22-23页 |
·雷暴与冰雹、龙卷、暴雨的关系 | 第23-24页 |
·雷暴与冰雹分布关系 | 第23页 |
·雷暴与龙卷分布关系 | 第23-24页 |
·雷暴与短时强降水的分布关系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背景场和环境场特征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 第25-29页 |
·冷涡型 | 第25-26页 |
·两槽一脊型 | 第26页 |
·低槽型 | 第26-27页 |
·低槽配合台风 | 第27页 |
·西北气流型 | 第27-28页 |
·低压暖锋型 | 第28页 |
·冷槽与副热带高压配合 | 第28-29页 |
·北脊南槽型 | 第29页 |
·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典型特征-急流 | 第29-31页 |
·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特征 | 第31-34页 |
·全总指数TT | 第31-32页 |
·K指数及修正K指数 | 第32页 |
·风暴强度指数 | 第32-33页 |
·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分析 | 第35-42页 |
·引言 | 第35页 |
·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 第35-37页 |
·中尺度雷暴云团分析 | 第37-38页 |
·雷暴云团结构特征 | 第37页 |
·利用卫星云图进行雷暴的预报 | 第37-38页 |
·中尺度暴雨云团分析 | 第38-41页 |
·单个对流单体发展型 | 第38-39页 |
·多个对流单体复合型 | 第39页 |
·云团前向发展传播型 | 第39页 |
·后向云团发展型 | 第39-40页 |
·对流云群中单个单体发展型 | 第40-41页 |
·冷锋云带前部卷云羽内对流发展 | 第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 第42-56页 |
·引言 | 第42页 |
·雷达探测暴雨 | 第42-46页 |
·短时暴雨回波类型 | 第42-46页 |
·产生暴雨的原因 | 第46页 |
·龙卷雷达回波特征 | 第46-48页 |
·龙卷反射率因子特征 | 第46-47页 |
·龙卷的雷达速度图特征 | 第47-48页 |
·飑线的雷达回波特征 | 第48-50页 |
·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 | 第50-55页 |
·冰雹云回波典型特征 | 第50-51页 |
·降雹雷达回波分型 | 第51-54页 |
·雹云雷达回波的季节演变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雷暴大风 | 第56页 |
·飑线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 第56-59页 |
·飑线的天气背景 | 第57页 |
·飑线的物理量特征 | 第57-58页 |
·飑线的卫星云图特征 | 第58页 |
·飑线的发展不同阶段预报指标 | 第58-59页 |
·飑线的移动预报 | 第59页 |
·局地强降水的预报 | 第59-60页 |
·冰雹的预报 | 第60-62页 |
·天气形势 | 第60页 |
·环境条件 | 第60-61页 |
·冰雹的临近预报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