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概述 | 第15-22页 |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解析 | 第15-16页 |
(一) 虚无主义的来源 | 第15页 |
(二) 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反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 | 第16-19页 |
(一) 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夸大历史选择的偶然性 | 第16-17页 |
(二) 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主观臆断、虚构裁剪历史 | 第17-18页 |
(三) 否认阶级分析法,用抽象的人性评价历史人物 | 第18-19页 |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领域 | 第19-22页 |
(一) 意识形态领域是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重灾区 | 第19页 |
(二) 学术研究领域也容易滋生历史虚无主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历史评价尺度”释义片面性及其历史虚无主义表征 | 第22-28页 |
一、关于“历史评价尺度”的争论 | 第22-24页 |
(一) 历史尺度优先原则 | 第22-23页 |
(二) 价值尺度优先原则 | 第23-24页 |
二、“历史评价尺度”释义的片面性及其历史虚无主义危害 | 第24-28页 |
(一) 违背唯物史观的根本精神 | 第24-26页 |
(二) 客观上造成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实证之一:关于“殖民侵略充当不自觉革命工具”释义解析 | 第28-36页 |
一、传统释义在逻辑上推导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 第28-30页 |
(一) 逻辑上推导出“殖民侵略有功”论 | 第28-29页 |
(二) “殖民侵略有功”论是对反殖民侵略历史的“虚无” | 第29-30页 |
二、传统释义的错误与批判 | 第30-36页 |
(一) “殖民侵略充当不自觉革命工具”提出的原因与前提 | 第30-32页 |
(二) “亚细亚社会”论不足以提供理论支撑 | 第32-33页 |
(三) “破坏与重建”双重使命是伪命题 | 第33-34页 |
(四) 西方殖民侵略对落后国家的客观刺激并不等于良性发展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实证之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释义解析 | 第36-46页 |
一、传统释义在逻辑上推导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 第36-40页 |
(一) 逻辑上陷入人道主义历史观 | 第36-38页 |
(二) “生产力原则教条论”违背唯物史观的根本精神 | 第38-40页 |
二、关于“中国未跨越”论的种种理由及其历史虚无主义危害 | 第40-46页 |
(一) 中国不属于“前资本主义国家”论 | 第40-41页 |
(二) “中国革命不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论 | 第41-42页 |
(三) “告别革命”论 | 第42-43页 |
(四) “改革开放前是'不够格'社会主义”论 | 第43-46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尺度问题反思 | 第46-52页 |
一、正确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一) 要辩证释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 | 第46-47页 |
(二) 要警惕唯物史观错误解读中的负面影响 | 第47页 |
二、正确评价历史的原则 | 第47-52页 |
(一) 坚持“两个不能否定”原则 | 第48页 |
(二) 坚持“两个不能”原则 | 第48-49页 |
(三) 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 第49-50页 |
(四) 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