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油脂 | 第10-12页 |
1.2.1 油脂概述 | 第10页 |
1.2.2 油脂氧化机理 | 第10-11页 |
1.2.3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 第11-12页 |
1.2.4 评价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方法 | 第12页 |
1.3 油脂氧化程度检测的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比色法 | 第12-13页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3页 |
1.3.3 红外光谱法 | 第13页 |
1.3.4 电化学分析法 | 第13-14页 |
1.4 电化学传感器 | 第14-16页 |
1.4.1 碳基材料传感器 | 第14-15页 |
1.4.2 铁基纳米材料传感器 | 第15-16页 |
1.5 油脂氧化动力学模型及货架期研究 | 第16-18页 |
1.5.1 油脂氧化动力学模型 | 第16-17页 |
1.5.2 油脂货架期的预测 | 第17-18页 |
1.6 立题依据 | 第18页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油脂氧化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3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4 双(1-氧代十二烷基)过氧化物的电化学检测 | 第22-23页 |
2.2.5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6 油脂氧化诱导时间的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24-25页 |
2.3.2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25-27页 |
2.3.3 测量条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4 计时电流法检测双(1-氧代十二烷基)过氧化物 | 第28页 |
2.3.5 重现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28-29页 |
2.3.6 实际油脂样品检测 | 第29-30页 |
2.3.7 油脂氧化诱导时间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修饰膨胀石墨碳糊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油脂过氧化值检测中的应用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3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修饰膨胀石墨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4 双(1-氧代十二烷基)过氧化物的电化学检测 | 第34页 |
3.2.5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3.1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修饰膨胀石墨碳糊电极的表征 | 第35-36页 |
3.3.2 碳糊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6-38页 |
3.3.3 测量条件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4 计时电流法检测双(1-氧代十二烷基)过氧化物 | 第39-40页 |
3.3.5 表观米氏常数、重现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40页 |
3.3.6 实际油脂样品检测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油脂氧化动力学分析及货架期的预测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3 不同油脂氧化程度的检测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4.3.1 油脂过氧化值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43-45页 |
4.3.2 油脂氧化诱导时间分析 | 第45-48页 |
4.3.3 油脂氧化速率常数分析 | 第48-50页 |
4.3.4 油脂货架期的预测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