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2-23页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 第27-49页 |
2.1 科技创新与公共金融的相关概念 | 第27-32页 |
2.1.1 科技创新的内涵及特点 | 第27-30页 |
2.1.2 公共金融的内涵、功能与特点 | 第30-32页 |
2.2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 第32-36页 |
2.2.1 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市场失灵要求公共金融的介入 | 第32-35页 |
2.2.2 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需要公共金融支持 | 第35-36页 |
2.3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机理 | 第36-43页 |
2.3.1 资本集中 | 第36-38页 |
2.3.2 风险管理 | 第38-40页 |
2.3.3 信息揭示 | 第40-41页 |
2.3.4 项目治理 | 第41-43页 |
2.4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方式 | 第43-48页 |
2.4.1 资金支持方式 | 第43-47页 |
2.4.2 政策性担保和保险方式 | 第47-48页 |
2.4.3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服务方式 | 第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机制 | 第49-64页 |
3.1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机制的内涵 | 第49页 |
3.2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机制的构成 | 第49-60页 |
3.2.1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政府机制 | 第51-53页 |
3.2.2 科技创新公共金融支持的市场机制 | 第53-56页 |
3.2.3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 | 第56-57页 |
3.2.4 科技创新公共金融支持的社会机制 | 第57-59页 |
3.2.5 公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的关系分析 | 第59-60页 |
3.3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60-63页 |
3.3.1 科技创新的资源条件和水平 | 第60-61页 |
3.3.2 国家创新战略目标 | 第61-62页 |
3.3.3 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 第62页 |
3.3.4 金融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现状及国际比较 | 第64-83页 |
4.1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发展阶段 | 第64-66页 |
4.1.1 1949年至1978年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 | 第64页 |
4.1.2 1979年至1993年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 | 第64-65页 |
4.1.3 1994年至今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 | 第65-66页 |
4.2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现状 | 第66-75页 |
4.2.1 主要融资方式发展现状 | 第66-71页 |
4.2.2 科技创新中的政策性担保和保险发展现状 | 第71-73页 |
4.2.3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服务 | 第73-75页 |
4.3 国外科技创新公共金融支持的发展 | 第75-79页 |
4.3.1 欧美国家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 | 第75-76页 |
4.3.2 亚洲国家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 | 第76-79页 |
4.4 国外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对我国的启示 | 第79-82页 |
4.4.1 公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需要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 | 第79-80页 |
4.4.2 以立法的形式落实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政策或计划 | 第80页 |
4.4.3 加强政府在公共金融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 第80-81页 |
4.4.4 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81页 |
4.4.5 实现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共同发展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第83-98页 |
5.1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3-87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3-84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84-87页 |
5.2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87页 |
5.2.2 AHP-FCE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5.3 科技创新公共金融支持效果检验模型的构建 | 第89-96页 |
5.3.1 VAR模型的构建 | 第89-91页 |
5.3.2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第91-93页 |
5.3.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构建 | 第93-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实证分析 | 第98-139页 |
6.1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评价 | 第98-102页 |
6.1.1 评价模型及指标选取 | 第98页 |
6.1.2 样本选择和模型构建 | 第98-101页 |
6.1.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6.2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效果实证检验分析 | 第102-137页 |
6.2.1 变量数据与模型选择说明 | 第102-103页 |
6.2.2 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支持效果的实证检验分析 | 第103-116页 |
6.2.3 政策性科技贷款对科技创新支持效果的实证检验分析 | 第116-127页 |
6.2.4 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对科技创新支持效果的实证检验分析 | 第127-13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7章 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对策 | 第139-153页 |
7.1 完善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的支持方式 | 第139-150页 |
7.1.1 完善资金支持方式 | 第139-144页 |
7.1.2 改进政策性担保和保险方式 | 第144-147页 |
7.1.3 提升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服务水平 | 第147-150页 |
7.2 健全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 | 第150-152页 |
7.2.1 内部协调机制 | 第150-151页 |
7.2.2 外部协调机制 | 第151-15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个人简介 | 第169-170页 |
附录A | 第170-173页 |
附录B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