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植物MYB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11-13页 |
1.1.1 MYB转录因子的主要特征 | 第11-12页 |
1.1.2 植物中MYB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页 |
1.1.3 大豆中的MYB转录因子 | 第12-13页 |
1.2 植物中 1433 蛋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植物转录因子功能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植物转录因子瞬时表达分析 | 第14-15页 |
1.3.2 突变体或转基因植株功能分析 | 第15-16页 |
1.3.3 基因诱导表达 | 第16页 |
1.3.4 调控网络和组学分析 | 第16页 |
1.4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第16-18页 |
1.4.1 酵母双杂交的技术原理 | 第16-17页 |
1.4.2 酵母双杂交在植物中应用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大豆转录因子GmMYB17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27页 |
2.1 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 | 第23-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豆转录因子GmMYB173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27-56页 |
3.1 材料 | 第27-28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3.1.2 载体及菌株 | 第27-28页 |
3.1.3 亚克隆引物 | 第28页 |
3.2 方法 | 第28-40页 |
3.2.1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3.2.2 目的基因GmMYB173的亚细胞定位 | 第30-32页 |
3.2.3 目标基因缺失结合多肽域序列的克隆 | 第32-33页 |
3.2.4 目标基因缺失结合位点序列的亚细胞定位 | 第33页 |
3.2.5 1433 蛋白编码基因GmSGF14家族基因的克隆 | 第33-34页 |
3.2.6 酵母双杂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页 |
3.2.7 酵母双杂交验证 1433 蛋白与转录因子GmMYB173互作 | 第34-35页 |
3.2.8 GmMYB173在自贡冬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表达量分析 | 第35-36页 |
3.2.9 不同处理条件下自贡冬豆GmMYB173表达量分析 | 第36-38页 |
3.2.10 转基因发状根在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表型变化 | 第38-40页 |
3.3 结果 | 第40-53页 |
3.3.1 GmMYB173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42页 |
3.3.2 GmMYB173缺失14-3-3蛋白结合多肽域序列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第42-45页 |
3.3.3 14-3-3蛋白编码基因GmSGF14家族基因的克隆 | 第45页 |
3.3.4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3.3.5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GmMYB173与 1433 蛋白互作 | 第46-48页 |
3.3.6 GmMYB173与 1433 蛋白互作强度测定 | 第48页 |
3.3.7 GmMYB173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相对表达量 | 第48-50页 |
3.3.8 GmMYB173在不同逆境胁迫处理下表达量的变化 | 第50页 |
3.3.9 发状根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50-52页 |
3.3.10 转GmMYB173发状根在干旱处理条件下表型变化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GmMYB173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型 | 第56-62页 |
4.1 材料 | 第56-57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4.1.2 载体及菌株 | 第56页 |
4.1.3 生化试剂 | 第56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4.1.5 亚克隆引物 | 第57页 |
4.2 方法 | 第57-59页 |
4.2.1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57-59页 |
4.3 结果 | 第59-61页 |
4.3.1 T0代植株DNA水平上检测GmMYB173是否整合到基因组上 | 第59页 |
4.3.2 拟南芥过表达GmMYB173表型分析 | 第59-61页 |
4.4 讨论 | 第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过表达GmMYB173对大豆开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65页 |
5.1 材料 | 第62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62页 |
5.1.2 克隆引物 | 第62页 |
5.2 方法 | 第62-63页 |
5.2.1 发状根转化 | 第62-63页 |
5.2.2 阳性发状根鉴定 | 第63页 |
5.2.3 阳性发状根取样 | 第63页 |
5.3 结果 | 第63-64页 |
5.4 讨论 | 第64页 |
5.5 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大豆过表达GmMYB173植株的获得及鉴定 | 第65-74页 |
6.1 材料 | 第65页 |
6.2 方法 | 第65-68页 |
6.2.1 全株转化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5页 |
6.2.2 大豆子叶节转化所需培养基 | 第65-67页 |
6.2.3 子叶节转化流程 | 第67-68页 |
6.2.4 再生苗的鉴定 | 第68页 |
6.3 结果 | 第68-72页 |
6.3.1 全株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68-70页 |
6.3.2 再生苗的鉴定 | 第70-71页 |
6.3.3 T1代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鉴定 | 第71-72页 |
6.4 讨论 | 第72-73页 |
6.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4-75页 |
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