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导论 | 第12-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案 | 第15页 |
(四)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概述 | 第17-22页 |
(一) 重大行政决策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问题 | 第18-20页 |
1.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特征 | 第18-19页 |
2.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的判断标准 | 第19-20页 |
3.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的判断主体及判断行为的性质 | 第20页 |
(三) 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概念 | 第20-22页 |
三、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理论依据及要素 | 第22-29页 |
(一) 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1. 依法治国 | 第22页 |
2. 社会契约论 | 第22-23页 |
3. 人民主权论 | 第23-24页 |
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5.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25页 |
(二) 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要素 | 第25-29页 |
1. 问责原则 | 第25-26页 |
2. 问责主体 | 第26-27页 |
3. 问责客体 | 第27页 |
4. 问责因由 | 第27-28页 |
5. 问责的基本程序 | 第28-29页 |
四、当前中国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一) 问责立法分散且层级不高 | 第29-30页 |
1. 上位法规范缺失 | 第29页 |
2. 地方立法规范规定不明 | 第29-30页 |
(二) 问责主体问责效果不佳 | 第30-31页 |
1. 人大问责实施被动 | 第30页 |
2. 政府问责监督缺乏 | 第30-31页 |
3. 法院问责范围狭窄 | 第31页 |
(三) 问责客体界定不清 | 第31-32页 |
1. 决策主体混淆 | 第31-32页 |
2. 问责客体模糊 | 第32页 |
(四) 问责程序不规范 | 第32-35页 |
1. 问责启动困难 | 第32-33页 |
2. 问责调查敷衍 | 第33-34页 |
3. 问责处理效果不佳 | 第34-35页 |
五、完善中国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35-41页 |
(一) 完善行政决策问责立法 | 第35-36页 |
1. 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 | 第35页 |
2. 建立科学的绩效奖惩机制 | 第35-36页 |
3. 构建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 | 第36页 |
(二) 界定行政决策问责主体 | 第36-38页 |
1. 加强人大问责力度 | 第36-37页 |
2. 完善政府问责机制 | 第37页 |
3. 拓宽司法问责渠道 | 第37-38页 |
(三) 明确行政决策问责客体 | 第38页 |
(四) 完善行政决策问责程序 | 第38-41页 |
1. 明确责任的受理机关 | 第38-39页 |
2. 健全问责的实施机制 | 第39页 |
3. 完善问责的法定程序 | 第39-41页 |
六、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