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对外关系论文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4-15页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6-19页
        1.5.1 论文的创新第16页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6-19页
2 文化外交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第19-27页
    2.1 文化外交的概念第19-22页
        2.1.1 文化的概念第19-20页
        2.1.2 文化外交的概念第20-22页
    2.2 文化外交相关理论概述第22-27页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2-23页
        2.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3-24页
        2.2.3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4页
        2.2.4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4-25页
        2.2.5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5-26页
        2.2.6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文化外交理论第26-27页
3 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渊源和特点第27-35页
    3.1 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渊源第27-30页
        3.1.1 起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第27-28页
        3.1.2 对“和谐”文化外交思想的继承第28-29页
        3.1.3 对“和谐”文化外交的实践第29-30页
        3.1.4 对“和谐”文化外交理念的宣扬第30页
    3.2 中国文化外交的特点第30-35页
        3.2.1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30-31页
        3.2.2 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第31-32页
        3.2.3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第32页
        3.2.4 促使发展轨道规范化第32-35页
4 中国文化外交的必要性第35-45页
    4.1 文化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5-36页
    4.2 文化外交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36-39页
        4.2.1 有利于促进经贸的往来第36-37页
        4.2.2 有利于推进经济合作第37页
        4.2.3 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第37-39页
    4.3 文化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实施发展的需要第39-41页
        4.3.1 有利于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施第39页
        4.3.2 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第39-40页
        4.3.3 有利于缓解国际社会的矛盾第40-41页
    4.4 文化外交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第41-45页
        4.4.1 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外交新思维的产生第41-42页
        4.4.2 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第42页
        4.4.3 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第42-43页
        4.4.4 有利于推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43-45页
5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第45-55页
    5.1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发展机遇第45-47页
        5.1.1 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局势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第45页
        5.1.2 外交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45-46页
        5.1.3 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第46页
        5.1.4 中国的文化外交观念与世界主要文明达成共识第46-47页
    5.2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困境第47-50页
        5.2.1 中国文化外交模式缺乏创新第47-48页
        5.2.2 中国民间文化外交地位不够高第48页
        5.2.3 中华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第48-49页
        5.2.4 危机处理和公关方式缺乏创新第49-50页
        5.2.5 中国文化外交传播事业发展滞后第50页
    5.3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面临困境的原因第50-55页
        5.3.1 国际因素:中西方文化、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外部舆论的误解第50-52页
        5.3.2 自身因素:中华文化吸引力、传媒影响力较弱、自信心不高以及人才缺乏第52-55页
6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策略思考第55-69页
    6.1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主要原则第55-57页
        6.1.1 坚持开放的对外文化原则第55页
        6.1.2 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则第55-56页
        6.1.3 遵循国家利益的原则第56-57页
        6.1.4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第57页
    6.2 创新中国文化外交模式第57-59页
        6.2.1 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外交理念,充实丰富文化外交的内容第57-58页
        6.2.2 不断改革文化体制,给走出去的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第58页
        6.2.3 不断培育新的文化品牌,进而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第58-59页
    6.3 加强对中国民间文化外交的重视第59-61页
        6.3.1 积极推进民间文化机构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第59-60页
        6.3.2 发挥社会各界名人的引导和表率作用第60页
        6.3.3 发挥海外华人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60-61页
    6.4 建立中华文化资源保护机制第61-63页
        6.4.1 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第61-62页
        6.4.2 加强对外来文化产品的管理第62页
        6.4.3 建立国际文化统一战线第62-63页
    6.5 提高中国文化外交能力和公关危机处理能力第63-65页
        6.5.1 继承发扬儒家文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文化往来第63-64页
        6.5.2 加强政治文化交往的同时,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第64页
        6.5.3 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制活动,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第64-65页
    6.6 不断拓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第65-69页
        6.6.1 大力拓展教育渠道第65-66页
        6.6.2 加强大众媒介渠道第66-67页
        6.6.3 积极推行人际传播渠道第67-69页
7 结语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葛根素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发挥对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