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 | 第9-13页 |
1.2.1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9-10页 |
1.2.2 相机布设方案研究 | 第10-11页 |
1.2.3 种群密度研究 | 第11页 |
1.2.4 物种分布和栖息地利用研究 | 第11-12页 |
1.2.5 动物行为研究 | 第12页 |
1.2.6 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研究 | 第12-13页 |
1.2.7 生态位研究(分离与重叠) | 第13页 |
1.3 两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分布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15-22页 |
2.1 研究地点介绍 | 第15-16页 |
2.1.1 花坪保护区 | 第15页 |
2.1.2 弄岗保护区 | 第15-16页 |
2.2 相机布设方案 | 第16-18页 |
2.2.1 花坪保护区相机布设方案 | 第16-17页 |
2.2.2 弄岗保护区相机布设方案 | 第17-18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18-22页 |
第3章 监测结果的差异比较 | 第22-51页 |
3.1 取样量分析的差异 | 第22-23页 |
3.2 监测情况的差异 | 第23-26页 |
3.2.1 花坪保护区监测情况 | 第23页 |
3.2.2 弄岗保护区监测情况 | 第23-26页 |
3.3 捕获照片和拍摄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3.4 物种组成的差异 | 第27-30页 |
3.4.1 花坪保护区物种组成 | 第27页 |
3.4.2 弄岗保护区物种组成 | 第27-28页 |
3.4.3 花坪与弄岗保护区物种组成对比 | 第28-30页 |
3.5 坡向上的差异 | 第30-38页 |
3.5.1 花坪保护区不同坡向物种情况 | 第30-33页 |
3.5.2 弄岗保护区不同坡向物种情况 | 第33-35页 |
3.5.3 花坪与弄岗保护区不同坡向上物种组成对比 | 第35-37页 |
3.5.4 相同物种在不同生境对坡向的选择 | 第37-38页 |
3.6 山体位置上的差异 | 第38-47页 |
3.6.1 花坪保护区不同山体位置物种情况 | 第38-41页 |
3.6.2 弄岗保护区不同山体位置物种情况 | 第41-44页 |
3.6.3 花坪与弄岗保护区不同山体位置物种组成对比 | 第44-46页 |
3.6.4 相同物种在不同生境对山体位置的选择 | 第46-47页 |
3.7 动物活动节律上的差异 | 第47-5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1-56页 |
4.1 关于监测物种 | 第51-52页 |
4.2 关于相机拍摄率 | 第52-53页 |
4.3 关于多样性指数 | 第53页 |
4.4 关于坡向与山体位置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 关于活动节律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表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