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辞令”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的概况 | 第19-41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的数量及来源 | 第19-26页 |
一、郑国辞令的数量统计 | 第20-24页 |
二、郑国辞令的来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作者的考证 | 第26-32页 |
一、子元和公子突的考证 | 第26-28页 |
二、叔詹和被瞻的考证 | 第28-31页 |
三、裨灶和裨谌的考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不同主体之间的辞令 | 第32-41页 |
一、国内主体之间的辞令 | 第32-37页 |
二、与国外主体之间的辞令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的题材分类与思想倾向 | 第41-64页 |
第一节 郑国辞令的题材分类 | 第41-51页 |
一、政治类辞令 | 第41-46页 |
二、朝聘和宴飨类辞令 | 第46-49页 |
三、军事类辞令 | 第49-50页 |
四、日常生活类辞令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郑国辞令的思想倾向 | 第51-64页 |
一、崇礼思想 | 第51-56页 |
二、尚德思想 | 第56-58页 |
三、军事思想 | 第58-60页 |
四、其他思想 | 第60-64页 |
第三章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的艺术 | 第64-89页 |
第一节 郑国辞令的修辞手法 | 第64-70页 |
一、引用 | 第64-67页 |
二、反问 | 第67-68页 |
三、比喻 | 第68-70页 |
第二节 郑国辞令的议论性 | 第70-80页 |
一、论证方法 | 第70-77页 |
二、议论结构 | 第77-80页 |
第三节 郑国辞令的美学风格 | 第80-89页 |
一、委婉含蓄 | 第81-83页 |
二、刚柔相济 | 第83-86页 |
三、严谨庄重 | 第86-89页 |
第四章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 第89-107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周王室及鲁国辞令的比较 | 第89-95页 |
一、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周王室辞令的比较 | 第89-92页 |
二、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鲁国辞令的比较 | 第92-95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齐国辞令的比较 | 第95-98页 |
第三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晋国辞令的比较 | 第98-102页 |
第四节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与楚国辞令的比较 | 第102-107页 |
结语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