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衰退病的危害与分布 | 第13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3-19页 |
·分类地位及症状 | 第13-14页 |
·寄主范围 | 第14页 |
·传播途径 | 第14页 |
·主要媒介昆虫 | 第14-16页 |
·蚜虫传毒特性 | 第16页 |
·影响传毒因素 | 第16-18页 |
·单蚜分离 | 第18页 |
·传毒机理 | 第18-19页 |
·柑橘衰退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CTV基因组 | 第19页 |
·CTV基因组的表达 | 第19-21页 |
·鉴定和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指示植物鉴定 | 第21页 |
·内含体电镜检测技术 | 第21页 |
·清学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22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第22-23页 |
·防治 | 第23-25页 |
·抗性砧木 | 第23页 |
·交叉保护 | 第23页 |
·抗病基因 | 第23-25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5-26页 |
第3章 应用RT-Nested-PCR检测褐色橘蚜体内CTV分布 | 第26-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供试毒源 | 第26页 |
·供试苗木 | 第26页 |
·供试蚜虫 | 第26页 |
·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常用储备液及缓冲液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毒源鉴定 | 第28页 |
·单蚜传毒 | 第28页 |
·褐色橘蚜总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RT-Nested-PCR检测褐色橘蚜带毒情况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DTBIA检测结果 | 第30页 |
·单蚜传毒 | 第30-31页 |
·单头褐色橘蚜的带毒率 | 第31页 |
·褐色橘蚜口针中CTV检测结果 | 第31页 |
·褐色橘蚜头部RT-Nested-PCR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褐色橘蚜腹部RT-Nested-PCR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第4章 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褐色橘蚜体内CTV的分布 | 第33-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供试毒源 | 第33页 |
·供试褐色橘蚜 | 第33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试剂配制 | 第33-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Spurr树脂样品包埋块的制作 | 第35页 |
·LR White树脂样品包埋块的制作 | 第35页 |
·褐色橘蚜口针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及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35-36页 |
·褐色橘蚜切片后的荧光显色 | 第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褐色橘蚜口针中CTV的分布 | 第36-37页 |
·褐色橘蚜头部中CTV的分布 | 第37-38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