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第一章 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弧菌 | 第13-19页 |
1 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状况 | 第13-14页 |
2 VP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3 VP的毒力因子 | 第15-17页 |
·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 | 第15页 |
·耐热相关溶血毒素(TRH) | 第15-16页 |
·不耐热溶血毒素(TLH) | 第16页 |
·尿素酶 | 第16页 |
·粘附因子 | 第16-17页 |
·其它毒力相关因子 | 第17页 |
4 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分型与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 Ⅵ型分泌系统的发现:从ⅣB型分泌系统到Ⅵ型分泌系统 | 第19-20页 |
2 T6SS的结构 | 第20-22页 |
·T6SS的结构蛋白 | 第20页 |
·T6SS的转位蛋白 | 第20-21页 |
·T6SS的分泌蛋白 | 第21-22页 |
3 T6SS的生物学功能 | 第22-23页 |
·增强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第22页 |
·提高细菌对宿主细胞的致病力 | 第22-23页 |
·T6SS的其他功能 | 第23页 |
4 T6SS的调控 | 第23页 |
5 副溶血弧菌中的T6SS | 第23-25页 |
引言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7-49页 |
第三章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29-39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3页 |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质粒提取 | 第31-32页 |
·煮沸法小量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 第32页 |
·感受态细胞CC118λpir的制备 | 第32页 |
·PCR扩增同源臂及同源臂的PCR融合 | 第3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同源重组构建基因缺失株 | 第33页 |
3 结果 | 第33-37页 |
·同源臂扩增结果及融合PCR结果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构建 | 第35页 |
·同源重组构建基因缺失株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副溶血弧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对Ⅵ型分泌系统转位蛋白Hcp表达量的影响分析 | 第39-49页 |
1 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质粒和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 方法 | 第40-43页 |
·不同基因缺失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情况比较 | 第40页 |
·菌体总蛋白和上清蛋白制备 | 第40页 |
·抗体制备 | 第40-42页 |
·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 | 第42页 |
·Western Blot检测菌体及上清蛋白中转位蛋白Hcp的表达量 | 第42页 |
·基因互补表达蛋白Hcp1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47页 |
·不同基因缺失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情况比较 | 第43-44页 |
·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 第44-45页 |
·原核表达Hcp1、Hcp2,截短rpoB表达RpoB | 第45-46页 |
·间接ELISA测定Hcp1、Hcp2和RpoB蛋白抗体的效价 | 第46页 |
·互补表达蛋白Hcp1 | 第46页 |
·菌体蛋白和上清蛋白中T6SS转位蛋白Hcp表达量的检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1 结论 | 第51页 |
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