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1.1 腐蚀与电化学保护 | 第15-16页 |
1.2 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法 | 第16-21页 |
1.2.1 阴极保护原理 | 第16-18页 |
1.2.2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 第18页 |
1.2.3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 | 第18-19页 |
1.2.4 牺牲阳极材料的性能要求 | 第19-20页 |
1.2.5 表征牺牲阳极的物理量 | 第20-21页 |
1.3 牺牲阳极材料概述 | 第21-23页 |
1.3.1 镁和镁合金阳极 | 第21页 |
1.3.2 锌和锌合金阳极 | 第21页 |
1.3.3 铝基牺牲阳极材料 | 第21-23页 |
1.4 铝合金牺牲阳极活化溶解与腐蚀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4.1 "溶解-再沉积"理论 | 第23-26页 |
1.4.2 其他活化机理 | 第26-27页 |
1.4.3 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 第27-28页 |
1.4.4 铝合金的点蚀历程 | 第28-29页 |
1.5 影响铝合金阳极性能的因素 | 第29-32页 |
1.5.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1.5.2 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0-31页 |
1.5.3 影响阳极腐蚀过程的介质因素 | 第31-32页 |
1.6 Fe、Si和Cu对铝基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1.6.1 Fe对阳极的影响 | 第32-33页 |
1.6.2 Si对阳极的影响 | 第33-34页 |
1.6.3 Cu对阳极的影响 | 第34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Fe含量对Al-Zn-In-Mg-Ti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62页 |
2.1 铝合金阳极试样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2.1 阳极恒电流加速实验 | 第37-39页 |
2.2.2 阳极溶解形貌分析 | 第39页 |
2.2.3 电偶腐蚀实验 | 第39-40页 |
2.2.4 ICP-MS测试 | 第40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2.2.6 微观扫描电化学测试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61页 |
2.3.1 阳极的电流效率与溶解状况 | 第42-43页 |
2.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43-45页 |
2.3.3 EPMA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2.3.4 阳极的电偶腐蚀实验 | 第47-49页 |
2.3.5 ICP-MS测定元素溶解量 | 第49-50页 |
2.3.6 微观扫描电化学分析 | 第50-53页 |
2.3.7 开路电位测试结果 | 第53-54页 |
2.3.8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54-56页 |
2.3.9 交流阻抗测试结果 | 第56-59页 |
2.3.10 Fe在铝合金牺牲阳极溶解过程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Si含量对Al-Zn-In-Mg-Ti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78页 |
3.1 铝合金阳极试样的制备 | 第62-6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3.2.1 阳极恒电流加速实验 | 第63页 |
3.2.2 阳极溶解形貌分析 | 第63页 |
3.2.3 ICP-MS测试 | 第63页 |
3.2.4 微观扫描电化学测试 | 第63页 |
3.2.5 电偶腐蚀实验 | 第63-64页 |
3.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7页 |
3.3.1 阳极的电流效率与溶解状况 | 第64-66页 |
3.3.2 金相分析 | 第66-67页 |
3.3.3 恒电位腐蚀的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3.3.4 ICP-MS测定元素溶解量 | 第68-70页 |
3.3.5 微观扫描电化学分析 | 第70-72页 |
3.3.6 阳极的电偶腐蚀实验 | 第72-74页 |
3.3.7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74-75页 |
3.3.8 交流阻抗测试结果 | 第75-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Cu含量对Al-Zn-In-Mg-Ti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8-96页 |
4.1 铝合金阳极试样的制备 | 第78-7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4.2.1 阳极恒电流加速实验 | 第79页 |
4.2.2 阳极溶解形貌分析 | 第79页 |
4.2.3 电偶腐蚀实验 | 第79页 |
4.2.4 ICP-MS测试 | 第79页 |
4.2.5 微观扫描电化学测试 | 第79页 |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9-8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4页 |
4.3.1 阳极的电流效率与溶解状况 | 第80-82页 |
4.3.2 恒电位腐蚀的形貌分析 | 第82-85页 |
4.3.3 阳极的电偶腐蚀实验 | 第85-86页 |
4.3.4 ICP-MS测定元素溶解量 | 第86-88页 |
4.3.5 微观扫描电化学分析 | 第88-90页 |
4.3.6 开路电位测试结果 | 第90-91页 |
4.3.7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第91-92页 |
4.3.8 交流阻抗测试结果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Fe、Si和Cu含量对Al-Zn-In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6-110页 |
5.1 铝合金阳极试样的制备 | 第9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5.2.1 阳极恒电流加速实验 | 第96-97页 |
5.2.2 电偶腐蚀实验 | 第97页 |
5.2.3 ICP-MS测试 | 第97页 |
5.2.4 微观扫描电化学测试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9页 |
5.3.1 阳极的电流效率与溶解状况 | 第97-100页 |
5.3.2 电偶腐蚀实验 | 第100-103页 |
5.3.3 ICP-MS测定元素溶解量 | 第103-105页 |
5.3.4 微观扫描电化学分析 | 第105-108页 |
5.3.5 关于Fe、Si和Cu在铝合金阳极溶解过程中协同作用的讨论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In含量对Al-Zn-In-Si-Fe-Cu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0-120页 |
6.1 铝合金阳极试样的制备 | 第11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6.2.1 阳极恒电流加速实验 | 第110页 |
6.2.2 电偶腐蚀实验 | 第110-111页 |
6.2.3 阳极溶解形貌分析 | 第111页 |
6.2.4 微观扫描电化学测试 | 第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9页 |
6.3.1 阳极的电流效率与溶解状况 | 第111-113页 |
6.3.2 阳极的电偶腐蚀实验 | 第113-117页 |
6.3.3 恒电位腐蚀形貌分析 | 第117-118页 |
6.3.4 微观扫描电化学分析 | 第118-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