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4-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2-32页 |
| 1.1 植物分生组织 | 第12-13页 |
| 1.1.1 拟南芥茎端分生组织的结构 | 第12-13页 |
| 1.1.2 玉米茎端分生组织的结构 | 第13页 |
| 1.2 茎端分生组织形成和维持的分子调控 | 第13-20页 |
| 1.2.1 拟南芥茎端分生组织形成和维持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13-16页 |
| 1.2.2 玉米茎端分生组织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1.2.2.1 禾木科植物茎端分生组织WUS/CLV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1.2.2.2 KN1基因在茎端分生组织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 第19-20页 |
| 1.3 激素对茎端分生组织发育的调控 | 第20-25页 |
| 1.3.1 生长素在茎端分生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20-23页 |
| 1.3.2 细胞分裂素在茎端分生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 1.4 激素对离体芽再生过程的调控作用 | 第25-28页 |
| 1.4.1 生长素调控离体芽的再生 | 第25-26页 |
| 1.4.2 细胞分裂素调控离体芽的再生 | 第26-27页 |
| 1.4.3 离体芽的再生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 1.5 玉米的离体芽再生过程与遗传转化 | 第28-31页 |
| 1.5.1 玉米的离体芽再生过程 | 第28-29页 |
| 1.5.2 玉米的遗传转化 | 第29-31页 |
| 1.5.2.1 基因枪法 | 第29-30页 |
| 1.5.2.2 农杆菌介导法 | 第30-31页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8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 2.1.2 菌株、质粒 | 第32页 |
| 2.1.3 酶及生化试剂 | 第3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32-48页 |
| 2.2.1 RNA的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 第32-34页 |
| 2.2.1.1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32-33页 |
| 2.2.1.2 RNA的纯化 | 第33-34页 |
| 2.2.1.3 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4页 |
| 2.2.2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玉米遗传转化 | 第34-40页 |
| 2.2.2.1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34页 |
| 2.2.2.2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4-35页 |
| 2.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 2.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热击法) | 第35-36页 |
| 2.2.2.5 碱法小量质粒DNA的提取 | 第36页 |
| 2.2.2.6 目的片段和质粒DNA的酶切与回收 | 第36页 |
| 2.2.2.7 组成型artificial microRNA沉默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9页 |
| 2.2.2.8 LBA4404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9页 |
| 2.2.2.9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电击法) | 第39-40页 |
| 2.2.2.10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遗传转化及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40页 |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0-41页 |
| 2.2.4 原位杂交分析 | 第41-47页 |
| 2.2.4.1 材料的固定 | 第41页 |
| 2.2.4.2 材料的包埋 | 第41-42页 |
| 2.2.4.3 切片 | 第42页 |
| 2.2.4.4 探针标记 | 第42-45页 |
| 2.2.4.5 消化、乙酰化和杂交 | 第45-46页 |
| 2.2.4.6 洗片 | 第46页 |
| 2.2.4.7 检测 | 第46-47页 |
| 2.2.5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 | 第47-4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0页 |
| 3.1 玉米离体芽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形态学观察 | 第48-49页 |
| 3.1.1 玉米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 3.1.2 玉米离体芽再生的形态学观察 | 第48-49页 |
| 3.2 玉米茎端分生组织特异表达基因ZmWUS1的功能分析 | 第49-54页 |
| 3.2.1 ZmWUS1基因过表达及artificial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49-52页 |
| 3.2.1.1 ZmWUS1基因artificial microRNAs载体及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 3.2.1.2 农杆菌介导ZmWUS1表达载体的转化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51-52页 |
| 3.2.2 ZmWUS1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 | 第52-54页 |
| 3.3 玉米茎端分生组织特异表达基因ZmWUS1和KN1在离体芽再生中的表达 | 第54-57页 |
| 3.3.1 ZmWUS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4-56页 |
| 3.3.2 KN1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 3.4 激素在玉米离体芽再生中的作用 | 第57-60页 |
| 3.4.1 生长素在离体芽再生中的响应模式及极性运输 | 第57-58页 |
| 3.4.2 细胞分裂素在离体芽再生中的响应模式 | 第58-60页 |
| 4 讨论 | 第60-63页 |
| 5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