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地区PM2.5浓度演变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演变特征第12-13页
        1.2.2 细颗粒物时间演变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第13-15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5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资料及处理方法第17-21页
    2.1 大气成分监测资料第17-18页
    2.2 气象资料第18-19页
    2.3 混合层高度计算第19-21页
第三章 北京地区PM_(2.5)质量浓度的长时间演变特征第21-37页
    3.1 2005~ 2014年城区PM_(2.5)质量浓度的时间演变第21-29页
        3.1.1 浓度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第21-25页
        3.1.2 小时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第25-29页
    3.2 北京地区PM_(2.5)浓度的空间差异性分析第29-34页
        3.2.1 2006~2014年大气本底站PM_(2.5)质量浓度的时间演变第29-32页
        3.2.2 北京郊区2个监测站2014年PM_(2.5)质量浓度的时间演变第32-33页
        3.2.3 城区和郊区PM_(2.5)浓度时间演变特征对比第33-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四章 PM_(2.5)中度以上污染日的统计特征第37-51页
    4.1 污染日的定义和划分标准第37页
    4.2 污染日数的变化特征第37-45页
        4.2.1 城区和郊区污染日的统计特征第37-40页
        4.2.2 城区中度以上污染日数的变化特征第40-43页
        4.2.3 郊区中度以上污染日数的变化特征第43-45页
    4.3 中度以上污染日PM_(2.5)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第45-49页
        4.3.1 城区中度以上污染日PM_(2.5)浓度日变化第45-47页
        4.3.2 郊区中度以上污染日PM_(2.5)浓度日变化第47-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气象条件影响分析第51-71页
    5.1 春季和夏季PM_(2.5)浓度降低的气象机制讨论第51-60页
        5.1.1 近10年春夏季PM_(2.5)浓度与降水的相关性第51-52页
        5.1.2 盛夏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第52-53页
        5.1.3 春季沙尘天气的统计特征及影响机制第53-60页
    5.2 影响PM_(2.5)浓度日变化差异性的气象机制第60-66页
        5.2.1 城区日变化的季节性差异第60-62页
        5.2.2 郊区日变化的季节性差异第62-63页
        5.2.3 城区重度、严重污染日中午前后浓度升高原因探讨第63-65页
        5.2.4 PM_(2.5) 浓度日变化幅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第65-66页
    5.3 2014年2月和10月城郊PM_(2.5)污染严重的气象条件分析第66-69页
        5.3.1 2014年2月气象条件分析第66-68页
        5.3.2 2014年10月气象条件分析第68-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5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3页
    6.2 本文创新及特色第73-74页
    6.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个人简介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俗学视野下的《多仁班智达传》研究
下一篇:藏族当代小说(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