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中医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思想文化基础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文献综述第14-37页
    1. 中医理论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4-15页
    2. 中医理论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研究思考第15-25页
        2.1 缺乏整体把握第15-18页
        2.2 对传统思想文化及中医理论存在误读第18-25页
    3. 中医理论与西方科学文化相关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25-31页
        3.1 中医基础理论第25-26页
        3.2 中医诊断学第26-28页
        3.3 中医内科学第28页
        3.4 中医外科学第28-29页
        3.5 中医妇科学第29-30页
        3.6 中医儿科学第30页
        3.7 总论教材编写模式第30-31页
    4. 中医理论与西方科学文化相关性研究的思考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37页
导论第37-48页
    1. 研究范畴的界定与解析第37-42页
        1.1 中医理论及其发展特点第37-39页
        1.2 思想文化第39-41页
        1.3 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第41-42页
    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42-43页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43-48页
第一部分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第48-75页
    1. 先秦两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概要第48-49页
    2.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第49-54页
    3. 先秦两汉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第54-70页
        3.1 《黄帝内经》精气学说溯源第54-58页
        3.2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溯源第58-63页
        3.3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溯源第63-67页
        3.4 《黄帝内经》象思维溯源第67-70页
    4. 先秦两汉思想文化影响中医核心理论形成的原因分析第70-73页
        4.1 自然道德的思想文化背景第70-72页
        4.2 圣人为医学核心理论的缔造者第72-73页
    小结第73-75页
第二部分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第75-101页
    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概要第75-77页
    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第77-81页
        2.1 医经的类编、注释与基础理论的发展第78页
        2.2 方剂和本草理论的发展第78-79页
        2.3 临床医学分科发展迅速,临床医学形成体系第79-80页
        2.4 养生学形成体系,服石解散为特色第80-81页
        2.5 "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复兴第81页
    3. 魏晋南北朝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第81-98页
        3.1 魏晋南北朝医学理论发展与名学的相关性探讨第81-88页
        3.2 中医理论的发展与玄学第88-90页
        3.3 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晋唐道教第90-95页
        3.4 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晋唐佛教第95-98页
    4. 晋唐思想文化影响医学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第98-99页
    小结第99-101页
第三部分 宋明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第101-120页
    1. 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概要第101-103页
    2. 宋明时期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第103-107页
        2.1 重视经典理论与提倡运气学说第103-104页
        2.2 新学肇兴与学派争鸣第104-107页
    3. 宋明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第107-117页
        3.1 宋明时期医学理论发展特点与理学学风的影响第107-111页
        3.2 宋明医学理论受理学理论的影响举隅第111-117页
    4. 宋明时期思想文化影响医学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第117-118页
    小结第118-120页
第四部分 清代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第120-131页
    1. 清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概要第120-122页
        1.1 明清实学、乾嘉朴学、今文经学思潮跌起第120-121页
        1.2 传教士单方面传入西学第121-122页
    2. 清代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第122-123页
    3. 清代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第123-129页
        3.1 清儒对医学经典理论的整理第125-127页
        3.2 医家对医学经典理论的整理第127-128页
        3.3 对医学经典理论传承的意义第128-129页
    4. 清代思想文化影响医学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第129页
    小结第129-131页
第五部分 清末至今中医理论发展特点与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第131-167页
    1. 清末至今的思想文化背景概要第131-134页
        1.1 西学的全面引进和儒学各派的兴衰沉浮第131-132页
        1.2 西学与传统第132-134页
    2. 清末至今的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第134-157页
        2.1 语言表达由文言文变白话文第138页
        2.2 医学学科划分和学科分化第138-140页
        2.3 重构的理论体系第140-154页
        2.4 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中西医理论配合第154-157页
    3. 清末至今中医理论发展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第157-164页
        3.1 文言文变白话与新文化运动第157-158页
        3.2 学科划分、学科分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第158-160页
        3.3 重构的理论体系与西方科学文化第160-164页
        3.4 中医理论受唯物辨证观影响举隅第164页
    4. 清末至今思想文化影响医学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第164-165页
    小结第165-167页
第六部分 中医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探讨第167-175页
    1. 中医理论发展呈现三个"高峰"期和两个"承平"期第167-168页
    2. 思想文化影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条件第168页
    3. 思想文化驱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第168-172页
    4. 思想文化影响中医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医家发挥主体作用第172页
    5. 传统思想文化氛围中,中医理论体系核心范畴和主导思维方式相对稳定传承第172-173页
    6. 西方科学文化氛围中,中医理论体系核心范畴的统摄地位有降低趋势,概念思维强化第173-175页
结语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主要参考古籍文献目录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189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舞蹈诗中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舞蹈诗《我们从洪湖走来》为例
下一篇:补肾生血解毒方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免疫应答网络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