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椰扁甲啮小蜂毒液蛋白Tbserpin6抑制水椰八角铁甲蛹原酚氧化酶反应的机理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2页
    1.1 水椰八角铁甲的危害性以及入侵现状第12-14页
    1.2 椰扁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第14页
    1.3 寄生蜂毒液对寄主的免疫抑制作用第14-15页
    1.4 丝氨酸蛋白酶级联反应介导的黑化反应第15-17页
    1.5 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PPAF的结构与功能第17-19页
    1.6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的组成及功能第19-20页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2 OnPPAF1、Onserpin6及Tbserpin6的序列特征分析第22-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昆虫的采集与饲养第22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8页
        2.2.1 总RNA的提取第23-24页
        2.2.2 Tbserpin6、Onserpin6和OnPPAF1的3'末端序列的快速扩增(3'RACE)第24-25页
        2.2.3 Tbserpin6、Onserpin6和OnPPAF1的5'末端序列的快速扩增(5'RACE)第25-26页
        2.2.4 Tbserpin6、Onserpin6和OnPPAF1全长序列的验证第26-28页
        2.2.5 序列分析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8页
        2.3.1 椰扁甲啮小蜂毒液蛋白Tbserpin6和水椰八角铁甲Onserpin6、OnPPAF1的全长验证第28-30页
        2.3.2 OnPPAF1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第30-34页
        2.3.3 Onserpin6和Tbserpin6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第34-38页
        2.3.4 Onserpin6和Tbserpin6的三级结构第38页
        2.3.5 序列分析结果第38页
    2.4 讨论第38-40页
3 水椰八角铁甲OnPPAF1及Onserpin6在原酚氧化酶激活反应中的作用第40-49页
    3.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1 实验昆虫第40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0-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5页
        3.2.1 含T7启动子的模板DNA的制备第41-42页
        3.2.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42页
        3.2.3 dsRNA模板的制备第42页
        3.2.4 dsRNA的制备第42-43页
        3.2.5 dsRNA显微注射第43页
        3.2.6 基因沉默效率的检测第43-44页
        3.2.7 注射dsRNA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黑化反应的变化第44-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3.3.1 dsRNA的质量检测第45-46页
        3.3.2 dsRNA沉默效率的检测第46-47页
        3.3.3 OnPPAF1及Onserpin6在酚氧化酶反应中的作用验证第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4 椰扁甲啮小蜂毒液蛋白Tbserpin6对水椰八角铁甲蛹酚氧化酶酶活的抑制作用分析第49-65页
    4.1 实验材料第49-51页
        4.1.1 菌种与质粒第49-50页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50-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8页
        4.2.1 OnPPAF1-Xa突变体的构建第51-52页
        4.2.2 Tbserpin6和Onserpin6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2-53页
        4.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53-56页
        4.2.4 重组蛋白的活性验证第56-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63页
        4.3.1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第58-60页
        4.3.2 重组蛋白的活性检测第60-61页
        4.3.3 Onserpin6和Tbserpin6与OnPPAF1的互作效率第61-62页
        4.3.4 Onserpin6和Tbserpin6对水椰八角铁甲蛹血淋巴黑化反应的抑制第62-63页
    4.4 讨论第63-65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总结第65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5-66页
    5.3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第66页
    5.4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附录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的科研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溶胶光学厚度自动化反演方法及产品验证
下一篇:小菜蛾性信息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室内诱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