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全要素生产率 | 第18页 |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 第18-19页 |
·农业全要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19-21页 |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参数方法 | 第19-20页 |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非参数方法 | 第20-21页 |
·理论借鉴 | 第21-23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1页 |
·激励理论 | 第21页 |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第21-23页 |
3 我国小麦生产及其效率概况 | 第23-30页 |
·我国小麦的分区及布局 | 第23-24页 |
·我国小麦生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 第24-27页 |
·小麦播种面积及小麦总产量 | 第24-25页 |
·全国小麦单产及农作物受灾情况 | 第25-27页 |
·我国小麦生产的效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 第27-30页 |
·小麦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 第27页 |
·单位土地的成本及收益 | 第27-30页 |
4 影响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 第30-34页 |
·气象因素 | 第30页 |
·小麦生产技术水平 | 第30-31页 |
·小麦生产者的劳动投入 | 第31-32页 |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 第32页 |
·小麦生产经营规模 | 第32-33页 |
·农业政策 | 第33-34页 |
5 我国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第34-48页 |
·模型的选取 | 第34-36页 |
·决策单元的确定与输入输出量的选择 | 第36页 |
·决策单元的确定 | 第36页 |
·输入输出量的选择 | 第36页 |
·数据的处理与说明 | 第36-37页 |
·资本投入 | 第36-37页 |
·土地投入 | 第37页 |
·全国水平 | 第37页 |
·气象产量估算 | 第37-38页 |
·实证分析的结果 | 第38-40页 |
·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分解 | 第40-43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技术进步(TECHCH) | 第43-44页 |
·效率变动(EFFCH) | 第44-45页 |
·全要素生产率(TFPCH) | 第45-46页 |
·各因素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 | 第46-48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8-5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方向一致 | 第48页 |
·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为负 | 第48页 |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不明显 | 第48-49页 |
·小麦生产资料价格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大 | 第49页 |
·气象因素对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显著 | 第49-50页 |
·提高我国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增强技术进步的主驱动作用 | 第50页 |
·降低生产者获取农业技术的交易成本 | 第50-52页 |
·提高纯技术效率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贡献 | 第52-53页 |
·减少可控不利气象因素对小麦生产的负影响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A: 15个省份及全国趋势产量及气象产量1983-2009 | 第58-64页 |
附录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