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1.4 重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8页 |
1.4.1 网络零售平台 | 第15-17页 |
1.4.2 垄断势力概念范畴的界定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垄断势力 | 第18-21页 |
2.1.1 垄断势力的来源 | 第18-19页 |
2.1.2 垄断势力的判定与度量 | 第19-21页 |
2.2 双边市场的理论发展 | 第21-24页 |
2.2.1 双边市场定义与特点 | 第21页 |
2.2.2 定价策略的决定因素 | 第21-22页 |
2.2.3 反垄断规制 | 第22-24页 |
2.2.4 在互联网及零售业垄断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页 |
2.3 时空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2.4 已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 第25-27页 |
3 零售模式的演进分析 | 第27-40页 |
3.1 传统零售模式的演进历程 | 第27-31页 |
3.1.1 从早期零售到百货商店 | 第27-29页 |
3.1.2 连锁商店模式 | 第29-30页 |
3.1.3 超级市场模式 | 第30页 |
3.1.4 专业店模式 | 第30-31页 |
3.2 传统零售模式的演进逻辑 | 第31-33页 |
3.3 网络零售模式分析 | 第33-36页 |
3.3.1 自营类平台盈利模式 | 第33-34页 |
3.3.2 服务类平台盈利模式 | 第34-36页 |
3.4 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模式的异同 | 第36-40页 |
4 垄断势力的时空经济分析框架 | 第40-56页 |
4.1 零售平台垄断势力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40-43页 |
4.2 自营类零售平台的垄断势力分析 | 第43-50页 |
4.2.1 完全垄断的供货商与零售平台 | 第43-45页 |
4.2.2 完全竞争的供应侧与完全垄断的零售平台 | 第45-47页 |
4.2.3 寡头垄断的供应侧与垄断竞争的零售平台 | 第47-50页 |
4.3 服务类零售平台的垄断势力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 第50-56页 |
4.3.1 垄断势力来源 | 第50-53页 |
4.3.2 基于垄断势力的行为与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5 垄断势力分析框架的实证分析 | 第56-63页 |
5.1 估计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5.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第57-59页 |
5.3 路径拟合与经济学解释 | 第59-60页 |
5.4 垄断势力计算 | 第60-63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3-6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1.1 对垄断势力概念的重塑 | 第63页 |
6.1.2 自营类零售平台垄断势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6.1.3 服务类零售平台的垄断势力的来源与影响 | 第64页 |
6.1.4 垄断势力分析框架的实证分析 | 第6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6.3 创新点 | 第65-66页 |
6.4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