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边坡静力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边坡稳定性分析判别方法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岩土材料强度准则及二次开发 | 第18-28页 |
2.1 岩土本构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弹性本构模型 | 第18页 |
2.1.2 塑性本构模型 | 第18-19页 |
2.2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 | 第19-20页 |
2.2.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 | 第19页 |
2.2.2 非饱和土抗拉强度 | 第19-20页 |
2.3 修正MOHR-COULOMB强度准则 | 第20-24页 |
2.4 ABAQUS二次开发 | 第24-25页 |
2.5 算例 | 第25-28页 |
3 边坡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8-40页 |
3.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28-33页 |
3.1.1 强度折减法 | 第28-30页 |
3.1.2 静力有限元法 | 第30-31页 |
3.1.3 动力有限元法 | 第31-32页 |
3.1.4 弹塑性有限元法 | 第32-33页 |
3.2 人工边界 | 第33-34页 |
3.2.1 粘弹性人工边界 | 第33页 |
3.2.2 地震动输入 | 第33-34页 |
3.3 二维粘弹性边界算例 | 第34-40页 |
3.3.1 均匀半无限空间算例 | 第34-36页 |
3.3.2 波动输入问题算例 | 第36-40页 |
4 自重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0-62页 |
4.1 概述 | 第40-41页 |
4.1.1 边坡静力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4.2 饱和土边坡自重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第41-51页 |
4.2.1 边坡基本分析 | 第41-43页 |
4.2.2 未考虑拉-剪强度Mohr-Coulumb准则 | 第43-47页 |
4.2.3 考虑拉-剪强度Mohr-Coulumb准则 | 第47-51页 |
4.3 非饱和土边坡自重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第51-61页 |
4.3.1 边坡基本分析 | 第51-53页 |
4.3.2 未考虑拉-剪强度Mohr-Coulumb准则 | 第53-57页 |
4.3.3 考虑拉-剪强度Mohr-Coulumb准则 | 第57-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5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2-94页 |
5.1 概述 | 第62-64页 |
5.1.1 动力边坡计算模型 | 第62-63页 |
5.1.2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3-64页 |
5.2 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 第64-69页 |
5.2.1 边坡高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2 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 第66-69页 |
5.3 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69-92页 |
5.3.1 P波入射下不同边坡角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70-75页 |
5.3.2 SV波入射下不同边坡角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75-80页 |
5.3.3 P波斜入射下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80-86页 |
5.3.4 SV波斜入射下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86-92页 |
5.4 小结 | 第92-9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A | 第100-11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