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4-16页 |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分析 | 第16-21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五、资料运用 | 第23-24页 |
第一章: 近代河南手工卷烟的发展前提分析 | 第24-43页 |
第一节、河南烟草种植业的变化 | 第24-36页 |
第二节、吸食卷烟习俗的形成 | 第36-39页 |
第三节、河南传统制烟业的发展与衰微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河南手工卷烟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43-77页 |
第一节、抗战前夹缝中生存 | 第43-62页 |
一、外资卷烟企业的垄断 | 第43-45页 |
二、民族卷烟企业的发展乏力 | 第45-53页 |
三、河南手工卷烟的兴起 | 第53-57页 |
四、手工卷烟业对近代卷烟工业的冲击 | 第57-59页 |
五、英美烟公司对河南手工卷烟业打压 | 第59-61页 |
六、抗战前河南手工卷烟业的发展特征 | 第61-62页 |
第二节、抗战时救亡中发展 | 第62-72页 |
一、战局对机制卷烟业的冲击 | 第62-65页 |
二、抗战时期河南烟草种植业的产销 | 第65-69页 |
三、河南手工卷烟业的迅速发展 | 第69-71页 |
四、抗战时期河南手工卷烟业发展特征 | 第71-72页 |
第三节、抗战后动荡中坚持 | 第72-77页 |
一、外地机制卷烟卷土重来 | 第72-73页 |
二、河南手工卷烟业的起伏中坚持 | 第73-76页 |
三、抗战后河南手工卷烟业发展的特点 | 第76-77页 |
第三章、河南手工卷烟业的生产建构 | 第77-108页 |
第一节、生产技术的引进与更新 | 第77-81页 |
第二节、生产方式的多元发展 | 第81-86页 |
第三节、烟厂经营者及其经营绩效分析 | 第86-93页 |
一、手工卷烟厂经营者身份分析 | 第86-88页 |
二、厂内人员管理及其待遇 | 第88-89页 |
三、手工卷烟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 第89-93页 |
第四节、手工卷烟商标研究 | 第93-104页 |
第五节、个案比较分析:以省营企业为中心的贵州卷烟业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河南手工卷烟业的市场构成考察 | 第108-131页 |
第一节、销售市场与交通 | 第108-115页 |
一、销售市场 | 第108-112页 |
二、交通与手工卷烟贩运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手工卷烟销售方式、价格与利润 | 第115-118页 |
一、销售方式 | 第115-117页 |
二、手工卷烟售价及烟商利润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卷烟销售遇到的困境 | 第118-125页 |
一、抗战前人亡政息的省内禁销 | 第118-120页 |
二、抗战时省内外禁销 | 第120-124页 |
三、卷烟滞销问题及解决 | 第124-125页 |
第四节、卷烟销售的群体分析 | 第125-131页 |
一、手工卷烟的专职经销商户 | 第125-128页 |
二、手工卷烟的兼职销售人员 | 第128-131页 |
第五章、政府对河南手工卷烟业的管理 | 第131-181页 |
第一节、政府对手工卷烟的相关决策研究 | 第131-142页 |
一、抗战前对手工卷烟业的管制 | 第131-136页 |
二、抗战时期对手工卷烟业的开放与管理 | 第136-140页 |
三、战后对政府手工卷烟的监管加强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政府机构对手工卷烟业的管理实施 | 第142-181页 |
一、烟类管理机构的演变 | 第142-145页 |
二、烟类管理机构的职责行使 | 第145-181页 |
第六章、行业自我管理与社会诸力量作用 | 第181-201页 |
第一节、行业的自律与抗争 | 第181-189页 |
一、卷烟业同业公会的成立 | 第181-182页 |
二、会员的人员构成分析 | 第182-184页 |
三、职能及其运作 | 第184-189页 |
第二节、影响手工卷烟业发展的社会诸力量分析 | 第189-201页 |
一、土豪劣绅的"庇护"与把持 | 第189-192页 |
二、地方政府官员的"多重行为" | 第192-193页 |
三、军队不法人员的走私和敲诈 | 第193-195页 |
四、土匪的侵扰 | 第195-196页 |
五、税收人员的腐化 | 第196-201页 |
第七章、河南手工卷烟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201-212页 |
第一节、对国家财政经济的影响 | 第201-206页 |
一、增加了国家税收 | 第201-202页 |
二、满足了社会市场需求 | 第202-203页 |
三、改变了中国卷烟生产格局 | 第203-206页 |
第二节、对河南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206-212页 |
一、拓展了社会就业领域 | 第206-209页 |
二、促进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 第209-212页 |
结语 | 第212-221页 |
附录 | 第221-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3页 |
致谢 | 第253-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