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诗性思维中的魏晋风度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3页
 (一) 思想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之间矛盾的产物第10-11页
 (二) 理想追求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因素第11页
 (三) 内心痛苦与行为放任之间矛盾的产物第11-13页
一、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3-17页
 (一) 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13页
 (二) 复杂的社会环境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第13-17页
  1、残酷的社会动乱,儒家信仰危机第13-14页
  2、庄子诗性哲学思维的回归第14-17页
二、诗性思维中魏晋风度的特征第17-20页
 (一) 谈玄论道第17页
 (二) 山水隐逸第17页
 (三) 狂放不羁第17-18页
 (四) 歌舞声色第18页
 (五) 超越生死第18-20页
三、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第20-27页
 (一) "贵适意"的生活方式第20-21页
 (二) 独特的处世态度第21-27页
  1、不拘礼俗,张扬个性第21-23页
  2、对生死的淡定、生命意识的觉醒第23-24页
  3、服药饮酒成为一种风尚第24-27页
四、魏晋士人的诗性散步第27-36页
 (一) 风流潇洒的诗性轶事第27-28页
 (二) 唯美浪漫的诗性风度第28页
 (三) 玄妙的诗性言谈第28-29页
 (四) 兰心蕙质的诗性襟怀第29-31页
 (五) 悲天悯人的诗性忧思第31页
 (六) 非凡的诗性智慧第31-33页
 (七) 任诞简骜的诗性傲骨第33页
 (八) 独立特性的诗性做派第33-34页
 (九) 愤世嫉俗的诗性立场第34-36页
五、嵇康、陶渊明与魏晋风度第36-42页
 (一) 嵇康与琴(音乐)第36-39页
 (二) 陶渊明与"田园诗"第39-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后记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刻画的认知研究
下一篇:刘小枫叙事伦理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