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

基于人因—组织—设备(HOT)的混合系统建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概述第13-14页
        1.2.2 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3 发展趋势第19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2 相关理论概述第22-28页
    2.1 设备层理论概述第22-24页
        2.1.1 故障树分析法第22-23页
        2.1.2 模糊理论第23-24页
    2.2 人因层理论概述第24-26页
        2.2.1 证据融合理论第24-25页
        2.2.2 层次分析法第25-26页
        2.2.3 主成分分析法第26页
    2.3 组织层理论概述第26-27页
        2.3.1 系统动力学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面向人因、组织和设备的混合模型框架设计第28-48页
    3.1 模型框架的提出第28-33页
        3.1.1 模型框架提出的动机第28-29页
        3.1.2 模型框架的构建第29-33页
    3.2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设备层分析第33-34页
        3.2.1 概率模糊数分析第33-34页
        3.2.2 重要度模糊分析第34页
    3.3 基于模糊CREAM的人因层分析第34-47页
        3.3.1 CREAM方法概述第34-37页
        3.3.2 Fuzzy CREAM模型构建第37-39页
        3.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CPCs权重分配第39-42页
        3.3.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CPCs数据降维第42-44页
        3.3.5 基于改进证据融合法的CPCs融合第44-46页
        3.3.6 人因层模糊CREAM方法的验证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组织层原模型设计第48-62页
    4.1 影响安全的组织因素分类第48页
    4.2 组织故障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原模型设计第48-59页
        4.2.1 系统安全的控制论模型(ECOM和VSM模型)第50-51页
        4.2.2 控制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描述第51-53页
        4.2.3 提出系统安全的组织故障模式分类第53-54页
        4.2.4 组织故障模式动力学原模型设计第54-59页
    4.3 设计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测试和验证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基于混合框架的城轨列车车门系统可靠性分析第62-96页
    5.1 城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第62-64页
        5.1.1 四大原因相互作用第62-64页
    5.2 城轨列车车门系统简介第64-66页
    5.3 车门故障树分析第66-71页
        5.3.1 客车门系统故障数统计分析第66-67页
        5.3.2 车门故障树分析第67-69页
        5.3.3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关门故障树可靠性分析第69-71页
    5.4 车门关门故障树人为错误解锁因素静态分析第71-82页
        5.4.1 CPCs输入数据获取第71-75页
        5.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场景CPCs权重获取第75-76页
        5.4.3 适用于CPCs和COCOM的隶属度函数的选定第76-78页
        5.4.4 模糊规则库建立及模糊结论获取第78-80页
        5.4.5 去模糊化获得HEP第80-81页
        5.4.6 人因层模型的验证第81-82页
    5.5 影响车门关门人为错误解锁的组织层建模第82-88页
        5.5.1 组织完善度动力学模型构建第83-84页
        5.5.2 培训程度和经验水平动力学模型构建第84-85页
        5.5.3 人为错误解锁的操作员心智模型构建第85-87页
        5.5.4 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87-88页
    5.6 关车门混合动态模型搭建第88-90页
    5.7 关车门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0-95页
        5.7.1 基准状态仿真结果分析第90-91页
        5.7.2 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增加结果分析第91页
        5.7.3 培训力度增加结果分析第91-93页
        5.7.4 安全行为激励增加结果分析第93-95页
    5.8 本章小结第95-9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页
    6.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附录 A第102-106页
图索引第106-108页
表索引第108-110页
作者简历第110-11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漏泄波导构建矿井无线通信系统研究
下一篇: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与公众通信网互联互通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