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1.1 红外视景仿真技术概述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2页 |
| 2 红外目标成像仿真理论模型 | 第12-23页 |
| 2.1 目标零视距红外辐射特性模型 | 第12-16页 |
| 2.1.1 目标自身红外辐射特性 | 第12-14页 |
| 2.1.2 目标反射红外辐射特性 | 第14-16页 |
| 2.2 大气红外传输特性模型 | 第16-20页 |
| 2.2.1 大气的吸收特性 | 第16-19页 |
| 2.2.2 大气的散射特性 | 第19-20页 |
| 2.3 红外传感器效应模型 | 第20-22页 |
| 2.3.1 光学系统MTF | 第20页 |
| 2.3.2 探测器MTF | 第20-21页 |
| 2.3.3 信号处理电路MTF | 第21-22页 |
| 2.3.4 显示器MTF | 第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目标3D模型创建及温度场模拟 | 第23-35页 |
| 3.1 建模软件及热分析软件 | 第23-25页 |
| 3.1.1 3ds Max建模软件 | 第23-24页 |
| 3.1.2 ANSYS有限元热分析软件 | 第24-25页 |
| 3.2 目标3D模型创建 | 第25-29页 |
| 3.2.1 建模总体思路 | 第25页 |
| 3.2.2 目标实体参数 | 第25-26页 |
| 3.2.3 目标模型创建 | 第26-28页 |
| 3.2.4 模型纹理贴图 | 第28-29页 |
| 3.3 目标温度场模拟 | 第29-34页 |
| 3.3.1 ANSYS有限元分析 | 第29-30页 |
| 3.3.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0-32页 |
| 3.3.3 目标温度场计算 | 第32-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基于vieWTerra的红外目标成像仿真系统实现 | 第35-59页 |
| 4.1 vieWTerra仿真平台 | 第35-38页 |
| 4.2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仿真 | 第38-41页 |
| 4.2.1 目标零视距红外辐射特性仿真 | 第38-39页 |
| 4.2.2 大气红外传输特性仿真 | 第39-41页 |
| 4.2.3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仿真结果 | 第41页 |
| 4.3 红外传感器效应仿真 | 第41-53页 |
| 4.3.1 空间频率与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42-43页 |
| 4.3.2 MFC仿真框架 | 第43-45页 |
| 4.3.3 光学系统效应仿真 | 第45-47页 |
| 4.3.4 探测器效应仿真 | 第47-50页 |
| 4.3.5 系统噪声模拟 | 第50页 |
| 4.3.6 信号处理电路效应仿真 | 第50-52页 |
| 4.3.7 显示器效应仿真 | 第52-53页 |
| 4.4 红外与微光视频同步仿真 | 第53-56页 |
| 4.4.1 同步仿真系统框架 | 第53-54页 |
| 4.4.2 FPGA控制板及串口控制程序原理 | 第54-55页 |
| 4.4.3 同步仿真结果 | 第55-56页 |
| 4.5 红外仿真视频图像源的实用性验证 | 第56-58页 |
| 4.5.1 仿真图像源融合 | 第56-57页 |
| 4.5.2 融合结果图分析 | 第57-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结束语 | 第59-61页 |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