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袁家村乡村城市化--基于游客、村民的调查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5-16页 |
2.1.2 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旅游城市化 | 第16-18页 |
2.1.3 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 | 第18页 |
2.2 旅游城市化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2.1 旅游城市化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2 旅游城市化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3 旅游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第20-21页 |
2.2.4 旅游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页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2-23页 |
2.3.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3.1 案例地的选择 | 第25-30页 |
3.1.1 袁家村自然地理环境 | 第25-27页 |
3.1.2 袁家村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3.1.3 袁家村风俗 | 第28-29页 |
3.1.4 袁家村经济的发展 | 第29-30页 |
3.2 数据收集 | 第30页 |
3.3 数据评估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游客对旅游城市化效应的感知研究 | 第33-43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页 |
4.2 数据的来源 | 第33-34页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8页 |
4.3.1 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4-36页 |
4.3.2 游客的出游行为统计 | 第36-38页 |
4.4 信度分析 | 第38页 |
4.5 效度分析 | 第38-39页 |
4.6 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4.7 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乡村居民对旅游城市化效应的感知研究 | 第43-50页 |
5.1 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5.2.1 问卷的设计 | 第44页 |
5.2.2 样本的构成 | 第44-46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46-50页 |
5.3.1 经济影响感知分析 | 第47页 |
5.3.2 环境影响感知分析 | 第47-48页 |
5.3.3 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 第48-49页 |
5.3.4 乡村居民的态度和行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袁家村的乡村城市化 | 第50-58页 |
6.1 袁家村的乡村城市化特征 | 第50-54页 |
6.1.1 职业结构发生改变 | 第50-51页 |
6.1.2 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 第51-52页 |
6.1.3 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 第52-53页 |
6.1.4 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 第53页 |
6.1.5 使人口集聚,具备集镇功能 | 第53-54页 |
6.2 袁家村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第54-56页 |
6.2.1 旅游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 | 第55页 |
6.2.2 旅游的发展促进环境结构的转变 | 第55-56页 |
6.2.3 旅游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变 | 第56页 |
6.3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的特点 | 第56-58页 |
6.3.1 自下而上 | 第56-57页 |
6.3.2 占用的原有耕地少,环境破坏小 | 第57页 |
6.3.3 就地城市化 | 第57-58页 |
第七章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模式及路径 | 第58-63页 |
7.1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研究 | 第58-61页 |
7.1.1 乡村旅游发展举措 | 第58-60页 |
7.1.2 旅游引导的城郊型乡村城市化发展模式 | 第60-61页 |
7.2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路径研究 | 第61-63页 |
7.2.1 坚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 | 第61页 |
7.2.2 科学合理的规划 | 第61页 |
7.2.3 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 第61-62页 |
7.2.4 创建乡村旅游综合体 | 第62-6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3-6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8.2 研究的不足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1 | 第70-73页 |
附录2 | 第73-77页 |
附录3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