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高粱论文

高粱驯化相关性状遗传结构的解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8页
    1.1 作物驯化研究进展第11-17页
        1.1.1 作物驯化的起源与驯化模式第11-13页
        1.1.2 作物驯化综合特征第13-14页
        1.1.3 作物驯化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1.1.4 驯化和改良相关基因第15-17页
    1.2 高粱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高粱的驯化及其分类第17页
        1.2.2 高粱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7-18页
        1.2.3 高粱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第18-23页
        1.2.4 关联分析及重测序在高粱中的应用第23页
    1.3 抽穗期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1 拟南芥开花期基因及调控网络第23-24页
        1.3.2 水稻抽穗期(开花期)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第24页
        1.3.3 高粱抽穗期(开花期)基因的调控网络第24-25页
    1.4 株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1 赤霉素(GA)途径第26页
        1.4.2 油菜素内酯(BR)途径第26-27页
        1.4.3 独角金内酯(SLs)途径第27页
        1.4.4 受其它途径基因调控的株高基因第27页
    1.5 研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高粱驯化性状分子遗传结构解析第28-51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8-33页
        2.2.1 定位群体的构建第28页
        2.2.2 性状调查第28-30页
        2.2.3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0页
        2.2.4 叶片DNA的提取第30-31页
        2.2.5 基因型的鉴定第31-32页
        2.2.6 连锁群的构建第32页
        2.2.7 QTL定位第32-33页
        2.2.8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46页
        2.3.1 表型分析第33-36页
        2.3.2 连锁图构建第36-38页
        2.3.3 QTL定位结果第38-44页
        2.3.4 QTL互作第44页
        2.3.5 QTL簇分析第44-45页
        2.3.6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45-46页
    2.4 讨论第46-51页
        2.4.1 驯化和改良性状的遗传结构第46-47页
        2.4.2 QTL效应分析第47-48页
        2.4.3 偏分离对作物驯化的影响第48页
        2.4.4 与前人高粱驯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的比较第48-51页
第三章 谷类作物中HD1基因的平行驯化第51-66页
    3.1 前言第5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1-55页
        3.2.1 实验材料第51页
        3.2.2 高粱抽穗期QTL的精细定位第51-52页
        3.2.3 高粱HD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52-53页
        3.2.4 谷子HD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53页
        3.2.5 谷子HD1基因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第53页
        3.2.6 禾本科中HD1蛋白的序列比对分析第53页
        3.2.7 高粱HD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3-55页
        3.2.8 比较基因组作图第5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5-64页
        3.3.1 高梁十号染色体上抽穗期QTL的精细定位第55-56页
        3.3.2 高粱HD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表达分析第56-59页
        3.3.3 高粱HD1基因的大规模序列分析第59-61页
        3.3.4 高粱HD1基因的最小生成树分析第61页
        3.3.5 主要作物HD1位点的比较基因组作图第61-62页
        3.3.6 谷子HD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关联分析第62-63页
        3.3.7 谷子HD1基因的驯化分析第63-64页
    3.4 讨论第64-66页
第四章 高粱株高基因dw1的克隆第66-74页
    4.1 前言第6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4.2.1 实验材料第66页
        4.2.2 96深孔板小提高粱叶片DNA第66-67页
        4.2.3 QTL的精细定位第67页
        4.2.4 高粱dw1基因的序列分析与驯化分析第6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4.3.1 高粱dw1位点的精细定位第67-68页
        4.3.2 高粱dw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68-70页
        4.3.3 高粱dw1基因的DNA多态性分析第70-72页
        4.3.4 NIL系表型分析第72页
    4.4 讨论第72-74页
第五章 高粱株高QTL-ph1的精细定位第74-81页
    5.1 前言第7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4页
        5.2.1 实验材料第74页
        5.2.2 QTL-ph1的精细定位第74页
        5.2.3 进化树的构建第7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4-79页
        5.3.1 QTL-ph1的精细定位第74-76页
        5.3.2 QTL-ph1的基因候选第76页
        5.3.3 sbkn2基因序列分析第76-79页
    5.4 讨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5页
附录第95-105页
    附表1 开花期定位区间中可能的候选基因第95页
    附表2 高粱分蘖定位区间中可能的候选基因第95-96页
    附表3 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区间的候选基因第96页
    附表4 禾本科HD1基因平行驯化研究所用引物第96-97页
    附表5 高粱HD1基因测序材料第97-100页
    附表6 谷子HD1基因测序材料第100-103页
    附图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叶片与颖花发育相关基因NRL2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黄河流域棉区适于机械采收的棉花播期和密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