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1.辞赋之体 | 第11-12页 |
2.“出土上古辞赋”的概念界定与时期划分 | 第12-13页 |
3.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4.研究价值 | 第14-19页 |
第一章 上博楚简“五辞赋” | 第19-35页 |
·上博楚简五辞赋文本 | 第19-25页 |
·上博简(七)《凡物流行》 | 第19-21页 |
·上博简(八)《李颂》 | 第21-22页 |
·上博简(八)《兰赋》 | 第22-24页 |
·上博简(八)《有皇将起》 | 第24页 |
·上博简(八)《鹠鷅》 | 第24-25页 |
·上博简辞赋与屈骚之比较研究 | 第25-30页 |
·上博简(七)《凡物流行》与《楚辞·天问》 | 第26-28页 |
·上博简(八)《李颂》、《兰赋》与《楚辞·橘颂》的植物意象谱系 | 第28-30页 |
·上博简辞赋的形式特色 | 第30-35页 |
·语气词“兮”字运用 | 第31页 |
·句式呈现散文化倾向 | 第31页 |
·音乐性强 | 第31-32页 |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 第32页 |
·咏物言志 | 第32-35页 |
第二章 银雀山汉简《唐勒赋》 | 第35-45页 |
·定名与作者归属 | 第35-37页 |
·《唐勒赋》与宋玉赋公案 | 第37-40页 |
·宋玉赋公案的历史由来 | 第37-38页 |
·《唐勒赋》助宋玉赋公案之澄清 | 第38-40页 |
·《唐勒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貌 | 第40-45页 |
·《唐勒赋》与《淮南子·览冥训》 | 第40-42页 |
·《唐勒赋》的艺术风貌 | 第42-45页 |
第三章 阜阳汉简《楚辞》 | 第45-53页 |
·阜阳汉简《楚辞》的出土情况 | 第46页 |
·阜阳汉简《楚辞》的文献价值 | 第46-48页 |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 | 第48-53页 |
·考证屈原的生辰问题 | 第48-49页 |
·佐证《楚辞》某些作品的年代问题 | 第49-50页 |
·充分体现屈原作品中的意象 | 第50页 |
·揭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尹湾汉简《神乌赋》 | 第53-65页 |
·《神乌赋》的研究现状及文学史意义 | 第53-56页 |
·《神乌赋》研究综述 | 第53-55页 |
·《神乌赋》的文学史意义 | 第55-56页 |
·《神乌赋》的俗赋特征 | 第56-61页 |
·思想内涵 | 第56-57页 |
·雅俗相宜的语言风格 | 第57-58页 |
·浓厚的叙事意味 | 第58-59页 |
·禽鸟寓言性质 | 第59-61页 |
·《神乌赋》的文化内涵 | 第61-65页 |
·“乌”意象承载的孝道观 | 第61-62页 |
·“仁义”之乌含蕴的道德理想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北大汉简《反淫》 | 第65-73页 |
·北大汉简《反淫》的文学史地位 | 第65-69页 |
·揭示“七体”发展的线索 | 第65-68页 |
·集中体现“七体”的特征 | 第68-69页 |
·北大汉简《反淫》与枚乘《七发》 | 第69-73页 |
·《反淫》与《七发》的关系 | 第69-70页 |
·《反淫》与《七发》的比较 | 第70-73页 |
第六章 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道原》 | 第73-85页 |
·《道原》的赋体特征 | 第73-77页 |
·从词义辨析的角度看“赋”的文体特征 | 第73-75页 |
·赋体特征在《道原》上的表现 | 第75-77页 |
·由《道原》论及荀卿之赋 | 第77-80页 |
·赋之形式——更加自由,散体化趋势明显 | 第77-78页 |
·赋之手法——铺陈更加精熟,劝谏更加浓厚 | 第78-79页 |
·赋之结构——得益于隐语,问答体结构渐次形成 | 第79-80页 |
·从《道原》看汉赋体对汉文之影响 | 第80-85页 |
·取材广泛、多用铺叙,以造恢宏之势 | 第81-82页 |
·锻炼字句、巧用修辞,以成美丽之文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