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窄冠型杨树 | 第10-11页 |
| ·植物分枝发育 | 第11-14页 |
| ·植物分枝发育的意义 | 第11页 |
| ·植物分枝发育的机制 | 第11-14页 |
| ·冠型基因 | 第14-16页 |
| ·分蘖角基因 | 第14-15页 |
| ·分枝角基因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 ·菌种与质粒 | 第18页 |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34页 |
| ·PopTAC、PopLAXY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9-23页 |
| ·PopTAC、PopLAXY在窄冠黒杨11号、中林2025中的表达量分析 | 第23-24页 |
| ·35S::PopTAC、35S::PopLAXY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欧美杨107的转化 | 第24-28页 |
| ·ProTAC、ProLAXY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8-31页 |
| ·ProTAC::GUS、Pro LAXY::GUS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31-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6页 |
| ·PopTAC、PopLAXY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34-42页 |
| ·PopTAC、PopLAXY基因的克隆 | 第34-35页 |
| ·PopTAC、PopLAXY基因的生物学分析 | 第35-42页 |
| ·PopTAC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 ·35S::PopTAC、35S::PopLAXY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43-47页 |
| ·35S::PopTAC、35S::PopLAXY载体的构建 | 第43-46页 |
| ·35S::PopTAC、35S::PopLAXY转化‘欧美杨 107’ | 第46页 |
| ·PopTAC、PopLAXY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6-47页 |
| ·ProTAC、ProLAXY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7-52页 |
| ·ProTAC、ProLAXY启动子的克隆 | 第47-48页 |
| ·ProTAC、ProLAXY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48-52页 |
| ·ProTAC::GUS、Pro LAXY::GUS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52-56页 |
| ·ProTAC::GUS和Pro LAXY::GUS载体的构建 | 第52-55页 |
| ·ProTAC::GUS和Pro LAXY::GUS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 4 讨论 | 第56-60页 |
| ·PopTAC、PopLAXY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第57页 |
| ·PopTAC、PopLAXY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分枝角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8-60页 |
| ·PopTAC、PopLAXY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分析 | 第58-59页 |
| ·ProTAC::GUS、Pro LAXY::GUS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