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17页 |
| 1.一般资料 | 第10页 |
| 2.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5 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 6 材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 ·观察药物 | 第13页 |
| ·给药方法 | 第13页 |
| ·超声波检查 | 第13-14页 |
| ·实验室检测 | 第14页 |
| 7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 8.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 第15页 |
| ·CAS斑块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 9.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 研究结果 | 第17-21页 |
| 1.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 | 第17页 |
| 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 | 第17页 |
| 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的变化 | 第17-18页 |
| 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粘度的变化 | 第18页 |
| 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的变化 | 第18-19页 |
| 6.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变化 | 第19页 |
| 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头痛、眩晕、肢体活动欠灵、麻木感、健忘、耳鸣、失眠、血管杂音等)的变化 | 第19-20页 |
| 8.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继发的脑心血管事件的变化 | 第20页 |
| 9. 不良反应 | 第20-21页 |
| 讨论 | 第21-38页 |
|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因和演变 | 第21-22页 |
| ·脂质斑块堆积 | 第21页 |
| ·脂纹、纤维帽形成 | 第21-22页 |
| ·坏死核心 | 第22页 |
|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第22-24页 |
| 3.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 | 第24-29页 |
| ·从CAS发病部位角度 | 第24-25页 |
| ·从CAS所致临床结果角度 | 第25-29页 |
| 4.中医对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机分析 | 第29-30页 |
| 5.加味桃红四物胶囊的临床辨析 | 第30-38页 |
| ·加味桃红四物胶囊的来源 | 第30页 |
| ·方药组成 | 第30页 |
| ·组方分析 | 第30-32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2-34页 |
| ·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 ·中医药治疗CAS的优势 | 第35页 |
| ·机理探讨 | 第35-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详细摘要 | 第54-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