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形态特征 | 第19页 |
·资源分布 | 第19-20页 |
·续随子栽培技术 | 第20页 |
·选地、整地及播种 | 第20页 |
·田间管理 | 第20页 |
·采种 | 第20页 |
·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脂肪酸成分 | 第20-21页 |
·续随子油的脂肪酸成分 | 第20-21页 |
·续随子油和其他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较 | 第21页 |
·千金子挥发油成分 | 第21-22页 |
·萜类 | 第22页 |
·甾类 | 第22页 |
·香豆素 | 第22页 |
·黄酮类 | 第22页 |
·氨基酸类 | 第22页 |
·其他成分 | 第22-23页 |
·利用价值 | 第23-24页 |
·能源价值 | 第23页 |
·药用价值 | 第23页 |
·观赏价值 | 第23页 |
·其他经济价值 | 第23-24页 |
·选题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续随子种子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 第25-29页 |
·前言 | 第25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5页 |
·续随子种子油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种子油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续随子种子脂肪酸的甲酯化 | 第26页 |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续随子种子油的提取率 | 第26-27页 |
·续随子种子中脂肪酸的甲酯化及GC-MS分析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续随子种子油提取工艺响应面法优化 | 第29-40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29-30页 |
·续随子种子油提取方法 | 第30页 |
·种子油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 第30页 |
·索氏提取法的单因素试验 | 第30页 |
·索氏法提取续随子种子油的响应面试验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种方法提取续随子油的分析与比较 | 第31-32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不同提取溶剂对续随子种子油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料液比对续随子种子油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提取时间对续随子种子油得率的影响 | 第33页 |
·回流温度对续随子种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CCD优化设计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 第35-38页 |
·索氏提取法提取续随子种子油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HPLC法测定续随子不同部位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 第40-51页 |
·前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自由酚的提取 | 第41页 |
·结合酚的提取 | 第41页 |
·总酚标准液的制备 | 第41页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酚酸类化合物HPLC检测条件 | 第42页 |
·黄酮类化合物HPLC检测条件 | 第4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混合标准液的制备 | 第42页 |
·试验回收率 | 第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续随子不同部位的含水量 | 第42页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2-44页 |
·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样品中酚类物质含量 | 第43-44页 |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标准曲线 | 第44页 |
·样品中酚类物质含量 | 第44-45页 |
·HPLC法分析样品多酚提取物 | 第45-49页 |
·标准品的测定 | 第45-47页 |
·多酚类化合物的回归方程与添加回收率 | 第47-48页 |
·续随子样品中多酚类物质种类及含量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续随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51-59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5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续随子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1-52页 |
·续随子提取物对F~(3+)还原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52页 |
·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PSC)分析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8页 |
·续随子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评价 | 第53-55页 |
·DPPH溶液吸光值与浓度关系 | 第53页 |
·评价 | 第53-55页 |
·三价铁还原抗氧化能力 | 第55-56页 |
·过氧化氢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 第56-58页 |
·过氧化氢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剂量-反应曲线和中效图 | 第56-57页 |
·样品的动力学曲线 | 第57-58页 |
·PSC实验样品EC_(50)值的确定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9-70页 |
承诺书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