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赤高速公路头沟互通式立交方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互通立交发展及设计理论概述 | 第15-37页 |
·互通立交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15-20页 |
·国外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发展 | 第15-18页 |
·国内立体交叉 | 第18-19页 |
·互通立体交叉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立体交叉的分类及设置 | 第20-34页 |
·按相交道路的交叉方式划分 | 第20-21页 |
·按交通功能划分 | 第21-22页 |
·按其它条件划分 | 第22-33页 |
·互通立体交叉的选型 | 第33-34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析 | 第34-35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 | 第34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评价指标 | 第34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交通量及通行能力 | 第34-35页 |
·互通立体交叉的服务功能 | 第35页 |
·互通立体交叉的设计理论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山区互通式立交的特点和选型 | 第37-41页 |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特点 | 第37-38页 |
·山区互通立交位置的选择 | 第38-39页 |
·山区互通立交方案的灵活性 | 第39页 |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 | 第41-53页 |
·匝道布置型式 | 第41-42页 |
·匝道设计速度 | 第42页 |
·匝道横断面 | 第42-44页 |
·匝道的平面线形设计 | 第44-45页 |
·匝道的纵面线形 | 第45-46页 |
·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 第46-47页 |
·匝道圆曲线加宽 | 第47页 |
·匝道出入.端部设计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3页 |
第五章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设计 | 第53-59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通功能的确定 | 第53页 |
·交通量分布情况 | 第53页 |
·功能确定 | 第53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型式的确定 | 第53-54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方案的选定 | 第54-57页 |
·第一设计方案 | 第54-55页 |
·第二设计方案 | 第55-56页 |
·第三设计方案 | 第56页 |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评价 | 第59-69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 | 第59-61页 |
·平面设计 | 第59-60页 |
·纵断面线形设计 | 第60-61页 |
·变速车道设计 | 第61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设计 | 第61-63页 |
·路基工程设计 | 第61-63页 |
·路面设计 | 第63页 |
·桥梁设计 | 第63页 |
·交通工程设计 | 第63页 |
·头沟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工程数量与综合评价 | 第63-68页 |
·主要工程数量 | 第63页 |
·互通立交的方案评价 | 第63-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各设计方案平面图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