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主要符号缩略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 | 第13页 |
·种子老化的概念和意义 | 第13页 |
·种子老化的理化变化 | 第13-14页 |
·种子老化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4-19页 |
·种子发芽特性的变化 | 第14页 |
·有机贮藏物质的变化 | 第14页 |
·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14-15页 |
·酶活性的变化 | 第15页 |
·种子呼吸作用的变化 | 第15页 |
·种子物质合成能力的变化 | 第15-16页 |
·种子膜系统的改变与脂质过氧化 | 第16-17页 |
·种子线粒体的变化 | 第17-18页 |
·种子遗传物质的变化 | 第18页 |
·有毒物质的积累 | 第18页 |
·种子老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8-19页 |
·种子老化对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19页 |
·种子老化对麦芽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麦芽品质的意义 | 第19-20页 |
·大麦种子活力对麦芽品质的影响 | 第20页 |
·人工老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立题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第22-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大麦种子老化处理方法 | 第22页 |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5-31页 |
·材料材料 | 第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大麦种子老化处理方法 | 第25页 |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种子活力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大麦种子贮藏物质含量测定 | 第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四氮唑还原强度的影响 | 第26页 |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大麦种子发芽特性指标与种子活力指标及贮藏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大麦种子处理方法 | 第31页 |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人工老化过程中大麦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4页 |
·人工老化过程中大麦种子抗氧化酶活性与发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人工老化过程中大麦种子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人工老化过程中活性氧含量与产生速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人工老化过程中抗氧化剂、活性氧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人工老化对大麦麦芽品质的影响 | 第42-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大麦种子处理方法 | 第42页 |
·测定方法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