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以意逆志” 的理论内涵 | 第13-33页 |
第一节 文、辞、志、意的考察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从 “以意逆志” 的三重语境看其客体批评性质的确立 | 第18-25页 |
一 从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看 “以意逆志” 本文批评观 | 第19-22页 |
二 从 “知人论世” 看 “ 以意逆志” 的客观批评观 | 第22-25页 |
第三节 “以意逆志” 的理论贡献与历史意义 | 第25-33页 |
一 “以意逆志” 对 “诗言志” 的发展与深化 | 第26-27页 |
二 “以意逆志” 与诗歌本体论——文学自觉意识的萌芽 | 第27-29页 |
三 评诗方法的确立——对读诗用诗的区分 | 第29-33页 |
第二章 “以意逆志” 的理论基础 | 第33-40页 |
第一节 性本善--- “以意逆志” 论的哲学基础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审美共同性——“以意逆志” 论的美学基础 | 第35-37页 |
第三节 “言尽意” ——“以意逆志” 论的语言学基础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以意逆志” 的运用与发展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以意逆志” 在汉代运用的得与失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刘勰的 “披文以入情” 说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宋代涵咏诗歌文本方法的确立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以意逆志” 与 “知人论世” 结合的成熟期 | 第46-49页 |
附论 比附与迷失——“以意逆志” 当代研究状况反思 | 第49-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