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空间叙事性研究--以苏州沧浪亭艺术语境为例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叙事性”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引介 | 第8页 |
| ·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的叙事性内容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经验和启示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 ·实地调研法 | 第11页 |
| ·系统研究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 ·空间概念 | 第13页 |
| ·空间的内涵 | 第13页 |
| ·空间的构成 | 第13页 |
| ·空间感知与空间体验 | 第13-15页 |
| ·主体感知 | 第13页 |
| ·感知过程 | 第13-15页 |
| ·景观空间叙事性 | 第15-16页 |
| ·空间与事件 | 第15页 |
| ·空间与主题 | 第15页 |
| ·景观与叙事 | 第15-16页 |
| ·景观空间叙事性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环境心理学 | 第16页 |
| ·空间叙事的表象 | 第16-18页 |
| ·东方“意境” | 第16-17页 |
| ·西方“场所精神”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苏州沧浪亭景观空间叙事话语的建构 | 第18-33页 |
| ·沧浪亭概述 | 第18-20页 |
| ·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 ·现存状况 | 第19-20页 |
| ·沧浪亭景观叙事要素分析 | 第20-27页 |
| ·文学要素 | 第20-22页 |
| ·匾额 | 第20页 |
| ·楹联 | 第20-21页 |
| ·石碑镌刻 | 第21-22页 |
| ·建筑要素 | 第22-25页 |
| ·建筑 | 第22-23页 |
| ·复廊 | 第23-24页 |
| ·漏窗 | 第24页 |
| ·铺地 | 第24-25页 |
| ·自然要素 | 第25-27页 |
| ·环园之水 | 第25-26页 |
| ·叠山置石 | 第26-27页 |
| ·花木配置 | 第27页 |
| ·沧浪亭景观空间叙事分析 | 第27-29页 |
| ·全园整体叙事结构 | 第27-28页 |
| ·区域景观叙事结构 | 第28-29页 |
| ·沧浪亭景观空间叙事话语的建构 | 第29-33页 |
| ·景观叙事的构建基础(内在因素) | 第29-30页 |
| ·景观空间逻辑性 | 第29页 |
| ·景观空间戏剧性 | 第29-30页 |
| ·景观叙事的空间表征(外在因素) | 第30-33页 |
| ·空间结构 | 第30-31页 |
| ·空间转换 | 第31-32页 |
| ·空间表达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景观叙事空间场景的设计策略与营造方式 | 第33-44页 |
| ·景观空间的叙事策略 | 第33-37页 |
| ·空间场景的叙事线索 | 第33-34页 |
| ·空间场景的叙事编排 | 第34-36页 |
| ·空间场景的游线设定 | 第36-37页 |
| ·空间意境的营造 | 第37-42页 |
| ·主题建立 | 第37页 |
| ·场景营造 | 第37-40页 |
| ·情节演绎 | 第40-42页 |
| ·空间情节的构建 | 第42-44页 |
| ·空间节奏 | 第42页 |
| ·空间冲突 | 第42-43页 |
| ·空间分割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