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聚落 | 第12-13页 |
| ·山地传统聚落 | 第13页 |
| ·景观 | 第13页 |
| ·景观网络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 2 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原理 | 第20-32页 |
| ·景观生态学四要素释义 | 第20-22页 |
| ·“斑” | 第20页 |
| ·“廊” | 第20-21页 |
| ·“基” | 第21页 |
| ·“缘” | 第21-22页 |
| ·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组成要素解析 | 第22-26页 |
| ·斑块及其分析 | 第22-23页 |
| ·廊道及其分析 | 第23-24页 |
| ·基质及其分析 | 第24-25页 |
| ·周边缘及其分析 | 第25页 |
| ·历史脉络及其分析 | 第25-26页 |
| ·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的原则及意义 | 第26-28页 |
| ·构建的原则 | 第26-27页 |
| ·构建的意义 | 第27-28页 |
| ·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型 | 第28-32页 |
| ·组团式景观网络构型 | 第28-29页 |
| ·轴线式景观网络构型 | 第29-30页 |
| ·混合式景观网络构型 | 第30-32页 |
| 3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概述 | 第32-44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概况 | 第32-35页 |
| ·聚落起源 | 第32-33页 |
| ·历史脉络 | 第33-34页 |
| ·地理空间定位 | 第34-35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地理环境 | 第35页 |
| ·经济格局 | 第35-36页 |
| ·社会文化 | 第36页 |
| ·科学技术 | 第36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的类型划分 | 第36-42页 |
| ·基于规模的分类 | 第36-39页 |
| ·基于地形地貌的分类 | 第39-42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的整体特征 | 第42-44页 |
| ·廊道特征强化 | 第42页 |
| ·明显的斑块簇拥形态 | 第42页 |
| ·自然斑与人工斑的有机融合 | 第42-43页 |
| ·历史脉络较为突出 | 第43-44页 |
| 4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现状 | 第44-63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区域划分 | 第44-45页 |
| ·主城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概况 | 第45-49页 |
| ·主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概况 | 第46-48页 |
| ·主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景观要素解析 | 第48-49页 |
| ·渝西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概况 | 第49-53页 |
| ·渝西山地传统聚落概况 | 第51-52页 |
| ·渝西山地传统聚落景观要素解析 | 第52-53页 |
| ·渝东北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概况 | 第53-55页 |
| ·渝东北山地传统聚落概况 | 第54页 |
| ·渝东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要素解析 | 第54-55页 |
| ·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聚落景观概况 | 第55-59页 |
| ·渝东南山地传统聚落概况 | 第56-58页 |
| ·渝东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要素解析 | 第58-59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景观“孤岛化”现状分析 | 第59-63页 |
| ·景观“孤岛化”现状 | 第59-60页 |
| ·景观“孤岛化”成因分析 | 第60-63页 |
| 5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的实例研究 | 第63-88页 |
| ·组团式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安居古镇 | 第63-72页 |
| ·安居景观现状分析 | 第63-64页 |
| ·安居景观要素解析 | 第64-69页 |
| ·安居景观网络构型 | 第69-72页 |
| ·轴线式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龚滩古镇 | 第72-80页 |
| ·龚滩景观现状分析 | 第72-73页 |
| ·龚滩景观要素解析 | 第73-78页 |
| ·龚滩景观网络构型 | 第78-80页 |
| ·混合式(散点)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构建——龙塘村 | 第80-86页 |
| ·龙塘村景观现状分析 | 第80-81页 |
| ·龙塘村景观要素解析 | 第81-84页 |
| ·龙塘村景观网络构型 | 第84-86页 |
| ·重庆山地传统聚落景观网络的保护 | 第86-88页 |
| ·充实斑块内涵 | 第86页 |
| ·加强廊道修补 | 第86-87页 |
| ·补充景观踏脚石 | 第87页 |
| ·注重各景观要素之间联系 | 第87-88页 |
| 6 结语 | 第88-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录A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