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1. 传统医学对旭痹的论述 | 第14-15页 |
| ·含义 | 第14页 |
| ·病因病机 | 第14页 |
| ·辨证分型 | 第14-15页 |
| 2. 近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概述 | 第15-19页 |
|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 | 第15页 |
| ·近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第15-16页 |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的情况概述 | 第16-17页 |
| ·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情况概述 | 第17-18页 |
| ·抑郁、焦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第18-19页 |
| 3. 延续性护理的论述 | 第19-22页 |
|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 第19页 |
| ·延续性护理的发展 | 第19-20页 |
| ·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对象 | 第20页 |
| ·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及效果 | 第20-22页 |
| 4. 个性化护理的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 ·个性化护理的概念 | 第22页 |
| ·个性化护理的特点 | 第22-23页 |
| ·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与效果 | 第23-24页 |
| 5. 概述总结 | 第24-25页 |
| 临床研究 | 第25-3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脱落标准 | 第26页 |
| 2.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6页 |
| 3. 分组方法 | 第26页 |
| 4.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 5. 干预方法 | 第28-36页 |
| ·干预准备阶段 | 第28-31页 |
| ·干预实施阶段 | 第31-36页 |
| 6. 资料收集及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37页 |
| 7. 质量控制 | 第37-38页 |
| 8.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 结果 | 第39-45页 |
| 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第39-40页 |
| 2. 干预前比较 | 第40-41页 |
|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情况的比较 | 第40页 |
|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AS与SDS得分情况比较 | 第40-41页 |
|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F-36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 | 第41页 |
| 3. 干预前后比较 | 第41-43页 |
| ·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疾病情况的比较 | 第41页 |
| ·干预前后试验组患者疾病情况的比较 | 第41-42页 |
|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SAS、SDS得分情况 | 第42页 |
| ·干预前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第42页 |
| ·干预前后试验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第42-43页 |
| 4. 干预后比较 | 第43-44页 |
|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情况的比较 | 第43页 |
|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SAS与SDS得分情况比较 | 第43页 |
|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比较 | 第43-44页 |
| 5. 两组患者SF-36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SAS、SDS总分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52页 |
| 1. 尪痹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45页 |
| 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各种生理指标、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程度比较 | 第45-47页 |
| 3.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各种生理指标、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程度比较 | 第47-48页 |
| 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各项生理指标、SAS、SDS、SF-36得分情况的比较 | 第48-50页 |
| 5. 尪痹患者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附录 | 第61-73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