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中的旧派”—变动时代下的知识人--以胡先骕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21页 |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学术史回顾 | 第14-19页 |
第二节、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新派的旧派” | 第21-31页 |
第一节、家学渊源 | 第22-23页 |
第二节、师承关系 | 第23-26页 |
一、学业启蒙者——熊子干 | 第23-24页 |
二、治学引路人——沈曾植 | 第24-25页 |
三、求学之贵人——熊纯如 | 第25页 |
四、道德模范——陈三立 | 第25-26页 |
第三节、交友网络 | 第26-31页 |
一、荣辱与共:同光体诗人 | 第27-28页 |
二、志同道合:学衡派网络 | 第28-29页 |
三、强强联合:中国科学社网络 | 第29-31页 |
第二章、胡先骕的科学事业 | 第31-38页 |
第一节、胡先骕与中国科学社 | 第31-33页 |
第二节、科学精神与科学观 | 第33-35页 |
第三节、科学成就 | 第35-38页 |
一、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 第35-36页 |
二、科学考察与采集 | 第36页 |
三、培育科学人才 | 第36-38页 |
第三章、胡先骕与中国近代文化 | 第38-52页 |
第一节、胡先骕与南社 | 第38-40页 |
第二节、学衡派的成立与活动 | 第40-43页 |
第三节、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学统的成立 | 第43-44页 |
第四节、新旧文化观的碰撞 | 第44-48页 |
第五节、诗学创作与评论 | 第48-52页 |
第四章、中国近代政治变局下的胡先骗 | 第52-62页 |
第一节、过从甚密:与国民党的紧密合作 | 第52-53页 |
第二节、融入的尝试: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 | 第53-55页 |
第三节、磨合与适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 第55-57页 |
第四节、曲折的科学救国之路:“胡先骕事件” | 第57-59页 |
第五节、峰回路转:青岛遗传学会议 | 第59-60页 |
第六节、含冤而逝:动荡中巨星陨落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