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19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页 |
| ·区域地层及岩性 | 第20-25页 |
| ·基底地层 | 第23页 |
| ·盖层 | 第23-24页 |
| ·岩相古地理 | 第24-25页 |
| ·区域构造 | 第25-28页 |
| ·萍乐坳陷带的构造分区 | 第25页 |
| ·区域深大断裂构造特征 | 第25-26页 |
| ·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时期 | 第26-28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8-33页 |
| ·区域矿产 | 第33-34页 |
| 3 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 | 第34-54页 |
| ·萍乐坳陷带构造特征 | 第35-41页 |
| ·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 第35-39页 |
| ·宜丰—上高—南港构造剖面 | 第39-41页 |
| ·东西构造剖面的一致性 | 第41页 |
| ·赋矿地层与容矿岩石 | 第41-45页 |
|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 第42-43页 |
| ·二叠系下统小江边组 | 第43页 |
| ·三叠系下统飞剑潭组 | 第43-44页 |
| ·三叠系下统青龙组 | 第44-45页 |
| ·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 第45-47页 |
| ·区域水系沉积物元素共生组合及分带特征 | 第45-46页 |
| ·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及地化异常分带特征 | 第46页 |
| ·区域地层的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 ·微细浸染型金矿特征 | 第47-54页 |
| ·微细浸染型金矿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47页 |
| ·金矿区域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 ·矿体特征 | 第48-49页 |
| ·矿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 | 第49-50页 |
| ·围岩蚀变 | 第50页 |
| ·矿石矿物组合及其矿物成分 | 第50-52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52-54页 |
|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4-64页 |
| ·样品的采集及资料收集 | 第54-56页 |
| ·小龙金矿 | 第54页 |
| ·余家里金矿床 | 第54-55页 |
| ·以往资料收集 | 第55-56页 |
|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56-60页 |
| ·流体包裹体测温 | 第60页 |
|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60-62页 |
|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62-64页 |
| 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探讨 | 第64-76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4-68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68-69页 |
| ·成矿物质成分划分 | 第69-70页 |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70-72页 |
| ·成矿流体盐度、密度及成矿压力和深度 | 第70-72页 |
| ·成矿流体的pH、Eh、fO_2、fS_2及fCO_2 | 第72页 |
| ·金的活化迁移富集 | 第72-73页 |
| ·成矿模式 | 第73-76页 |
| ·赣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理想成矿模式 | 第73-75页 |
|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剖面成矿模式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